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当前位置:主页 > 学术研究 > 姓氏源流 > > 正文 >

刘氏渊源

2016-03-16 17:30 | 三明市博物馆 |
一、远古源头
(一)、刘字的本义
1、名词,斧钺一类的兵器。《广雅-释器》:“刘,刀也。”《正字通—刀部》也解释说:“刘,钺属。”
2、动词,诛杀、杀戮。《尔雅—释诂上》说:“刘,杀也。”
3、动词,克,征服。《尔雅—释诂上》又说:“刘,克也。”
4、动词,陈,铺陈。《尔雅—释诂上》又说:“刘,陈也。”
5、动词,凋残。《中文大辞典》说:“刘,树木枝叶稀疏而不均也。”
6、名祠,指一种果树,也叫“刘子”。《尔雅—释木》说:“刘,刘木戈。”郭璞注解说:“刘子,生山中,实如梨。酢甜核坚,出交趾。”
7、形容词,通“ ”、“ ”,美好貌。
8、通“浏”,回也。《淮南子—原道》:“刘览偏照,复守以全。”高诱注解说:“刘览,回观也。”
9、“镏”字通用。《集韵》:“镏,或作刘。”
10、地名。《左传—隐公十一年》记载:“一取邬、刘……”。这个刘就是地名,在今河南郑州附近。
11、流名。《水经注—洛水》记载:“合水北与刘水合。”
(二)、刘姓最原始的发源地
现知最古老的刘地,在今河北省唐县。
《大辞典》(三民书局,上,480页)“刘”字的解释:“刘,地名,帝尧陶唐氏后裔的封地,在今河北省唐县。”《通志—氏族略—以邑为姓》(宋代大史学家郑樵)刘姓条:“帝尧陶唐氏之后受封于刘,其地今定州唐县也。”
故刘地是因人而得地名,不过,它的得名不是因为帝尧陶唐氏之后受封于此而得,而是因为最古老的刘氏族曾经居住、活动、生息于此而得名。
(三)、刘姓的来源
有五支:一是源出帝尧之后,被称为祁姓刘氏;二是出自周成王最小的儿子,为姬姓刘氏;三是由汉朝赐姓为刘的一支;四是由匈奴等少数民族改姓为刘的一支;五是由其他姓氏因故改为刘姓的一支。
众多的来源中,祁姓帝尧之后的一支刘姓 ,为中华刘姓的最古老和最主要的来源。
(四)、刘姓的血源圣祖——帝尧推测
1、尧帝之前,古老的刘氏族就已存在,他们居住在刘邑(今河北唐县),以刘(战斧)为图腾和氏族徽志。尧当上了中原华夏部落联盟首领后,在向四方征伐时,征服了原始的刘人。随后,尧将刘邑封给自已的一个家族成员,实际上是派某一位祁姓氏族成员前往刘邑,担任被征服的刘氏族的首领。这位祁姓成员可能还带去了一些随从族人和其他军事人员、管理人员。这些人和这位刘邑的新统治者从此都以刘为氏。至于那些原来就居住在刘邑的原始土著刘氏族成员,此时不是被杀,就是被迫融合到祁姓刘氏之中。他们虽然仍然保留了刘的氏族徽志,但已由原来独立的刘氏族变为了新的祁姓刘氏。
2、祁姓刘氏就是原始的刘氏族,古老的刘氏族并未消亡。当尧帝成为势力强大是中原华夏部落集团首领,并凭借其强大势力开始征服四方,建立原始国家政权雏形时,居住在祁姓陶唐氏族附近的古老刘氏族,为了自身的生存,便率先向尧表示归附,主动请求加入尧领导的部落联盟,愿意尊尧为大首领,服从尧的领导和统治,以此换得尧的庇护。尧帝对刘氏族的归附自然非常欢迎,为了对刘氏族的义举表示嘉奖,尧帝特下令正式将刘邑重新“封赏”给刘氏族的原首领(其实刘邑一直由刘氏族居住,这次封赏,只不过是个形式而已),认可其继续对原始刘氏族的统治。为了表示对刘氏族的承认,尧帝还正式“赐”刘氏族的原首领为刘氏(当然这也只是一个形式而已,因为刘氏族的人其实早就以刘为氏)。这样,尧帝祁姓氏族与原始刘氏族就成为原始社会常见的父子氏族关系,尧帝也由部落的首领而成为刘氏等众多“儿子”之一。从此以后,刘氏成员就成为尧帝的合法后裔,并随尧帝姓祁,号称祁姓刘氏。
(五)、刘姓开姓初祖之迷
史书和大量刘姓谱牒都记载,尧帝共生有10个儿子和2个女儿。其中10个儿子分别是:监明、丹朱、开明、启明、一明、觉明、卧明、晦明、源明、少康。
由以上有以下说法:
一是认为,当年受封于刘邑的得姓始祖,就是尧帝的长子监明。二是认为,当年受封于刘邑的得姓始祖不是监明,而是他的儿子刘式。三是认为,当年受封于刘邑的是尧帝的第九个儿子源明。四是认为,刘姓的受封得姓始祖就是尧帝的长子丹朱。五是认为,祁姓刘氏的开基始祖不是尧帝的儿子或是孙子,而是数百年后的尧帝裔孙——夏朝的刘累。六是认为,刘姓的受姓始祖是尧帝的儿子源明,并且强调说源明与丹朱、监明是同一个人的不同名称……
上述众多的传说中,源明、刘式说较为普遍,以源明说在刘氏族谱中流传最广。
(六)、刘累和御龙氏的传说
其传说在《左传》、《史记》、《新唐书》和大量刘氏族谱中最多。据文献记载,刘累是帝尧陶唐氏的后裔。他的出生很奇特,一生下来两手手掌中就有一个特殊的纹饰,看上去分别是“刘”“累”二字。古代的人很迷信,刘累的家人认为这种胎记是上天的某种预兆,是神的暗示,因此就把这位新生的圣婴取名叫做“刘累”。有的族谱还认为,刘姓就是这样产生的。然而,刘累只是刘姓的第一个大显祖,也就是说刘累是监明和刘式的后裔,而不能称为肇姓始祖。刘累这个神秘的名字只是一种神瑞兆示,与他后来的经历、他的特殊事业——御龙有关。
刘累所出生的刘氏族是原始时期一支崇拜刘斧、善于使用斧铙的部落。刘斧是当时人类征服自然的最重要的工具,而对人类最大的威胁莫过于那些巨大的猛兽。龙是动物界的代表,是动物之神,于是我们的祖先就崇拜起龙来了。作为远古时期最优秀的狩猎部落,刘氏族自然很希望能成为征服龙的部落,而刘累诞生时手掌中有“刘累”二字,刘氏族的人便认为这正是神的暗示,即刘姓将要成为征服龙的氏族。
原来,“刘”是一柄巨斧,喻含着征服和杀的意思;而“累”字本义是一种绳索,引申为拘系、捆绑的意思。这两个字合起来,就是一手执刘,一手执绳,要去征服、驯服龙的意思。这就是神的旨意,这就是“卯在田上,系在田下”的迷底。
当时,在中原大地上确实有一支擅长驯服龙的部落,叫做豢龙氏。这个部落属于当时的祝融集团,主要活动在融川(今山东定陶)一带。这个氏族自从帝舜时期就以擅长驯服、饲养龙而闻名于世,并一直受到中原舜帝政权和夏王朝的器重,也是王室用龙的专门提供者。
刘累因生下来时便有手纹的神瑞兆示,很快就被推为刘氏本族的首领。担负着神圣的使命,刘累年轻时就离开家乡,到豢龙氏族那里去学习驯服、驯养龙的本领。不知是有神的力量还是刘累自已聪明过人,刘累很快就学有所成,成为当时中原部落中小有名气的驯龙能手,并被夏朝王室召到宫中负责养龙。
这时正是夏朝第14代君主孔甲在位。据说,孔甲是个昏庸无道的君主,他在位时不关心治国爱民,却沉醉于信奉鬼神方术。孔甲在位的第三年(约公元前1877年),从黄河和汉水中各得到一对雌雄双龙。孔甲准备用这四条龙来给自已驾车,但他自已却不合饲养。孔甲派人去找最擅长驯养龙的豢龙氏人,但没有找到。这时,刘累便毛遂自茬,主动请求承但4龙的饲养工作。孔甲对刘累的举动大为欣赏,立即批准了他的请求。最初,刘累把龙饲养的很好,孔甲对他的工作非常满意,于是颁布命令,正式任命刘累为王室驯龙官,并赐给刘累“御龙氏”,宣布由他取代眷龙氏的工作。孔甲又把颛顼之孙大彭氏所居之地——豕韦(今河南省滑县西南韦乡)赐给刘累作为他的封邑。至此,刘累的家族就由刘氏族演变成了御龙氏,族人也由刘邑(今河北唐县)南迁到豕韦。
刘累的驯龙技术似乎没有学到家。过了四年,也即孔甲七年时,刘累负责驯养的4条神龙中,突然死了一条雌龙。刘累害怕事情被发现,干脆将龙肉煮熟,做成一道菜,派人送给夏王孔甲。不料这龙肉的味道还非常美,孔甲不知实情,吃了还大加赞赏,并派使者向刘累再次索求龙肉。刘累一不做,二不休,又把剩下的3条龙相继杀了。孔甲一吃不可收拾,不断派人向刘累求要龙肉。可是,龙是罕见之物,哪能随便就能抓得到的?刘累在3条龙都被孔甲吃了之后,因为找不到龙,这才知道闯了大祸,害怕事情败露后会族灭家亡,于是带着他的一部分族人偷偷逃离夏朝都城,迁到鲁县(今河南省鲁山县)一带隐居起来。
之后,又由鲁山向北迁到今河南省偃师县南一带定居。《中国历史地名辞典》载:“刘累城,在今河南偃师县南。”这个刘累城应该是刘氏族人为纪念他们的首领刘累而命名的。刘氏久居之地后来就叫做刘聚,此外这里还有刘亭、刘水、刘涧等地名。这个刘聚,即今河南偃师县南40里缑氏镇之南20里的刘庄。后历经夏、商、周数百年,一直到西周初年才被周成王征服、吞并。
(七)、从豕韦到杜姓——商周时期的刘姓
当年,刘累因屠龙事件于孔甲七年率部分族人逃徙鲁山时,他的主要后裔并没有与之随迁,而是“犹守故地”——回到了刘氏族的故地。这时他们已被取消御龙氏的族称,仍旧以刘氏为自已的氏族名称,仍奉祀尧帝。
经公元前18世纪夏商之后,刘人经过从刘邑、豕韦几次反复迁徙,最后改为豕韦氏,成为依附于商王朝的部族政权。刘氏在韦乡一带又生活了数百年后,到公元前12世纪,周武王伐纣灭商,大量追封三皇五帝后裔,在将尧帝的一支后裔封于蓟(今北京市)之后,又将同属陶唐氏后裔的豕韦氏刘累之后封于陶唐氏旧地——今山西冀城西。商周之际,这支刘累的后裔以地为氏,又由豕韦氏演变为唐氏。之后,又将刘累后裔迁徙到杜城(今陕西省长安县东南杜曲),改封为杜氏,降爵为伯爵。至此,刘姓又从山西冀城西迁到杜城,在这里建立自已的部落国家,并从此由唐氏改称为杜氏。由于刘累的这支后裔原来封过唐氏,因此人们又称之为唐杜氏。而另一部分成员并没有同迁到杜城,却从此散在诸侯各国,以唐为氏,成为今日唐姓的祖先。
(八)、杜伯之死
公元前785年,即周宣王四十三年,一个杜伯在西周王朝任大夫之职被无辜杀害,刘累后裔的祁姓杜国同时也被周朝灭亡。《国语 周语上》、《墨子 明鬼下》等文献都详细记载了这一事件。周宣王死后,继位的周幽王宣布为杜伯平反昭雪,并为他立祠以表其忠。其祠叫杜伯祠,墓称杜陵。均在杜城(今陕下省长安县东南杜曲)。杜伯被杀后,其子杜隰叔从杜国逃到晋国避难,从此在晋国定居下来。后来,隰叔在晋国受到重用,先任大夫,后任士师——古代一种负责掌管法律、刑罚、诉讼的官职。杜隰叔的后裔便以官为氏,由杜氏改为士氏,从此在晋国繁衍开来。杜伯的另一支子孙,则在幽王为杜伯平反立祠后,又回到杜城故地居住,奉守杜伯的陵墓和祠祀。他们没有能够复国,但为了纪念昔日的故国,他们从此公开以亡国为姓,称杜氏,形成后来中华民族中的杜姓。
(九)、从士氏到范氏
杜隰叔生二子,一子叫士蔿,做了士师,因政绩突出,后升任司空——古代掌管土地、水利、工程建设的大臣。晋国君主赐给他随地(今山西介休东南)为领地。士蔿的后裔,有一支就以他所封的采邑随地地名为氏,称为随氏。另有一支还以士蔿色担任的官职——司空为氏,这就是今日中国司空姓氏的来源。士蔿在晋国生子名叫成伯缺,成伯缺生子士会,士会后被晋国君主赐领地——范(今河南省范县)。他的族人,因此又以采邑为姓,称为范氏。这便是今日中国又一大姓范姓的起源。
(十)、士会与刘氏的复兴
在刘姓的早期历史上,除了刘累之外,另一个最著名的人物就是士会也即范会。
士会,姓祁,名会,字季,以士为氏。因食邑于随,称随会;后又食邑于范,称范会,史称范武子。他是活跃于春秋前期晋国政治舞台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一位显赫人物。士会出身官宦世家,年轻时即步入政坛,早年任晋国大夫,辅佐晋文公、晋襄公,是晋国称霸中原的功臣之一。特别是在发生于公元前633年的著名战役——晋楚城濮之战中,代任戎右之职的士会勇猛奋战,终于使晋军以弱胜强,大败楚军,从此奠定了他在晋国政治舞台上的牢固地位。
公元前592年士会退休时,被晋景公在其已有的领地随邑的基础上,加封另一个领地——范邑(今山东省梁山县西北范城)。后来士会终老去世,被赐谥号为“武”,因此历史上称他为范武子画随武子。
《左传》等经典和大量刘氏族谱又记载:公元前614年,当士会和他 的大部分族人重返晋国时,他的另一部分子孙和族人,却继续留在秦国落地生根,繁衍生息下来。他们因为失去了随、范等领地,又没有司空、御龙、士师的官衔,于是便去掉杜氏、士氏、随氏的氏姓称号,而选择他们的著名显祖——刘累的姓氏,正式恢复刘姓。他们就是今日中国第四大姓刘姓的复姓始祖。
这样,刘姓自从尧帝时刘式得姓,至大约公元前1877年改称御龙氏,此后又相继改称豕韦氏、唐氏、杜氏、士氏、随氏,在经过夏、商、周数千年的沧桑变迁之后,至此正式恢复了“刘”的血缘徽记。纯粹的中华刘姓的历史,至此才完成序幕,开始进入正场。
 
二、汉家天下——真正的刘姓的历史
 
公元前3世纪末,汉朝刘姓王朝的确立和兴望,是刘姓历史一个辉煌的开端。
东南刘氏
刘氏和范姓族谱都记载说,刘姓当年的复姓始祖叫刘贵文。刘贵文是士会的孙子,也见于江苏古丰刘氏谱和台湾刘氏谱。他的祖父士会生三子:士燮、士鲂、士球。士燮又生三子:贵泷、贵文、贵凤。
1918年香港《刘氏总族谱》记载的刘姓复姓始祖则是士会的儿子士轼,并说当年士会生的三个儿子是士燮、士轼、士鲂,而没有士球。
《汉祖流史》上载有乾隆四年刘士进所撰《纂修集成宗谱源流序》,该序又说,当年刘姓的复姓始祖是士会的一个叫刘职的儿子。
湖南汉寿军山铺《刘氏族谱》和湖南平江《刘氏大同宗谱》上,则又将这位大始祖的名字称之为刘留。
上述记载不同分不清那个正确,只有一个是正确的。总之,复姓大始祖是没有任何官衔、爵位、职务的一个流落到秦国的难民的后裔。
到战国时期,这个刘氏后裔在秦国已传衍了十多代。
大约公元前3世纪初,有一个当时正在秦国服兵役的刘阳的第十代孙,在随秦国大军一起攻打魏国的战争中被魏国俘虏,遂滞留在魏,并且一去不复还。这样,刘氏宗族的一支又从秦国迁到魏国(原晋国一部分,今湖南辖地)。这位先祖因被俘而迁居魏国后,竟然受到了魏国的优待和信任,成为魏国的大夫。魏大夫刘某一家居住在魏国首都大梁(今河南省开封市),这位大夫还在这里生了一个儿子,名叫刘清。
公元前231年,秦国灭亡魏国后,就强迫大梁的居民向东迁到泗水郡沛县丰邑,这就是刘向所说的“秦灭魏,迁大梁都于丰”。正是这种情况下,刘清又不得不率领这支刚从秦国迁移到大梁不久的刘氏家族,随大梁居民一起再次从今河南开封远距离迁徙到沛县,落足于丰邑中阳里力村疃(今江苏省丰县赵庄金刘砦一带)。
此后,刘清的后裔一直定居于此,后来并一朝显贵,成为汉帝国的皇族。刘清也被后人公认为丰沛刘氏(也称古丰刘氏)的开基始祖。
古丰谱称,刘清徙居金刘砦,最后终老于斯,葬于此。并流传有这样一个美丽的传说:
蚂蚁圆坟  当年刘清迁居金刘砦后,居所门前不知何时自生一棵梧桐。这棵梧桐非比寻常,它长得极快,不几年就长成一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更为奇特的是,某日这里忽然狂风大作,天地变色,原来是从天外飞来一只金凤凰。这只金凤凰围着梧桐树盘旋三周之后,竟然落在树上,筑起巢来。金凤凰在树上栖息了一段日子,后又飞走,但却将巢留在树上。凤凰飞走后不久,刘清这位古丰刘氏的开基始祖也突然仙逝。刘家砍下屋前的大梧桐树做成棺材,用来安葬刘清。刘清出葬那天,本来天气晴朗,不料临出丧时,忽然接天昏地暗,电闪雷鸣,下起了倾盆大雨,使送葬队伍无法成行。人们万般无奈,只好将刘清的灵柩暂放在挖梧桐树后留下的大树坑中。雨过天晴之后,人们正再来抬棺时,吃惊地发现棺材已然不见,而梧桐树坑此时已变成一座巍然宏大的大圆坟。更令人吃惊不已的是,当时竟有亿万只蚂蚁,正忙碌着向坟上筑土。刘氏族人于是就把这个大同龄坟当作刘清的墓冢。当地的人们纷纷奔走相告,说这是“凤凰点穴”,“蚂蚁圆坟”,又说刘家“大雨淋坟,必出贵人”。刘家则以此祥瑞之事,激励族人。
刘清生子刘仁。
刘仁,本名刘荣,字仁,号丰公,就是一代伟人刘邦的祖父。传说丰公刘仁善运转治家,生财有道。在他的辛勤经营和治理下,刘家很快便成为当地有名的巨富。后来刘仁在游赣州宁都县(今江西瑞金县)夺华山时,活葬于夺华山铜鼓村一“人形脐穴”坐东朝西的“龙穴”上。(后来刘氏家族传说,刘邦之所以得天下和刘姓出了西、东汉24个皇帝,“皆此穴所荫佑也”。)
刘仁娶妻赵氏、梁氏,生一子,名叫刘湍,字执嘉,号显初,就是汉朝著名的太上皇。
刘湍娶妻王氏,名叫含始,史称刘媪,被追谥为“昭灵夫人”。生四子:伯、仲、季、交。
季,即是刘邦,汉帝国的创立者。
大约在公元前247年,刘邦诞生在当时的泗水郡沛县丰邑中阳里金刘庄(今江苏省丰县金刘砦)。
公元前212年,泗水亭长刘邦奉命押送一批刑徒从沛县前往骊山参加修筑始皇陵。但出发不久,自知到了骊山必定有去无回的刑徒们就纷纷逃跑。刘邦心想,自已犯了失职渎职大罪,也免不了一死,与其是死,还不如一不做,二不休,索性成全大家。于是对大家说:“各位赶紧逃吧! 从此我也要亡命天涯了。”其中只有十多名壮士坚决要求追随刘邦。当晚,路遇大莽蛇,刘邦毫无畏惧将挡道大蛇斩为两段。此后,刘邦带着这一帮壮士逃到当时的芒砀山区(今河南省永城东北地区)藏匿起来。公元前209年7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不久,刘邦带领他的百多人马赶回沛县,杀了县令,正式宣布公开反秦起义。公元前208年,刘邦率部前往薛县与义军主力项梁部队会合。公元前206年11月,刘邦率领10万大军攻克秦朝首都咸阳。公元前202年12月,刘邦亲率汉军主力在垓下与项羽的楚军展开最后决战,大胜楚军。公元前201年二月初三,汉军在山东省定陶汜水北岸登基称帝。至此,由刘姓创立的大汉帝国正式宣告成立。刘邦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由平民布衣而登上宝座的皇帝。
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四月二十五日,在将一切安排妥当之后,刘邦在首都长安长乐宫去世,享年62岁。
刘邦去世后,他的孝子贤孙们不但能继承其事业,将他开创的汉家王朝发扬光大,创造出中华文明的典范——文景之治,而且将他的族姓——丰沛刘氏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姓氏之一——人口达七、八千万的中华刘姓。
自从刘邦于公元前3世纪末建汉称帝,昔日名不见经传的丰沛刘氏,便一跃而成为我中华国姓,尊为汉朝皇室。接着,高祖刘邦又确立分封祖制,把这支皇室刘氏子弟分封到全国各地为王为侯,以屏藩汉家刘氏天下。继任的各位汉家皇帝,也都遵循这一古制。而各地亲王,又将他们的子弟封为郡王和诸侯。拥有尊贵政治地位和优越经济特权,这些皇子王孙们往往广娶妃嫔姬妾,繁育出众多的龙子王孙。
两汉历史上的刘姓汉家王朝共有26个皇帝、无数个亲王,无数个诸侯。这些众多的汉家刘氏宗族皇室成员,主要又可以分为如下几大宗派:
1、非嫡系大宗派,属于与刘邦关系比较疏远的早期西汉皇族,如刘邦堂兄弟荆王刘贾和再从兄弟燕王刘泽家族。
2、刘邦二哥代王刘喜大宗。这支刘氏在唐代形成刘氏的一大郡望——弘农刘氏。
3、刘邦弟弟楚元王刘交大宗。这一派人数较多,构成后世彭城刘氏中的主要部分。
4、刘邦庶长子刘肥大宗。这一大宗在现代刘姓中还有后裔,人数比较多。
5、刘邦儿子淮南王刘长大宗。这一派的刘姓后裔形成隋唐时期刘姓的一大郡望——高唐刘氏。这派刘氏人数不多,主要分布在今安徽、江苏等地。
6、汉文帝三子梁王刘武大宗。这一派人数也较少,主要分布在今山西、山东、江苏地区。
7、汉文帝四子代王刘参大宗。这一派人数较少,主要分布在今山西、山东、江苏地区。
8、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大宗。后裔人数极多,形成今日中山刘氏和客家刘氏。
9、景帝之子长沙定王刘发大宗。此派后裔人数众多,形成历史上长沙刘氏。后又分为南北两个支派:南派为留居长沙国者,如今日江西、湖北、湖南地区;北派后来演变为东汉皇族。
10、景帝之子河间献王刘德大宗。此派后裔为河间刘氏的一部分。
11、景帝之子赵敬王刘彭祖派。此派后裔形成隋唐时期刘姓的一大郡望——广平刘氏。
12、景帝之子鲁恭王刘馀派。刘馀后裔到隋唐时期形成刘姓的两大郡望——高平刘氏和竟陵刘氏。但现在这一派刘姓人数不是很多。
13、汉宣帝之子楚孝王刘嚣派。这支刘氏后裔人数也比较多,为今日彭城刘氏中的一个主要支派。
14、汉武帝之子广陵王刘思派。这一派刘姓后来发展成隋唐时期刘姓的一大郡望——广陵刘氏。
其它的刘姓宗族,如蜀汉皇族可归入中山刘氏大宗,东汉皇族可归入长沙刘氏大宗中的北派。
三、楚元王刘交的族系
 
在众多的汉家刘氏藩系中,由刘交开创的楚藩王族是排行最小的一支,但也是最杰出和最庞大的一支。这个家族不但人才辈出,产生了最著名的学者刘向、刘歆父子,而且人丁兴望,后裔繁衍极盛,构成后世刘氏族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今日天下刘氏,十之二三都是刘交的后裔,他们往往以彭城为郡望,以天禄、藜照、藜阁、彭城、沛国等等为堂号。
刘交年轻时即好读书,为人多才多艺,有大志。曾与鲁人穆生、白生、申公一起到荀子门徒浮丘伯门下学习《诗经》,后因秦始皇焚书坑儒才离去。在刘邦的兄弟中,刘交思想最与刘邦接近,因而深受到刘邦的亲信宠爱。刘邦在丰沛起义后,独让刘交跟随自已打天下,使之成为自已的得力助手和亲信。入关后刘交受封文信君,后随刘邦转战各地。因此,刘交为汉家天下的创建立下了汗马功劳,是汉朝的缔造者之一。
汉家王朝定鼎之后,刘邦分封天下。刘交因跟随高祖打天下有功,在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正月丙午被封为楚王,同年就国,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市),遂从长安徙居彭城,开基楚藩王族。
在汉代众多的藩系中,楚藩的地位十分重要,当时统辖薛郡、东海、彭城共三郡36县,位居华东肥沃地区,是西汉初势力较大的一个藩国。楚王刘交也是西汉宗室中的佼佼者,是个文武双全的藩王。曾为《诗经》作传注,号称“元王诗”,成为当时诗经学中的一个派别。
刘交在位23年去世,被尊谥为楚元王。刘交儿子众多,见于记载的有七个:太子刘辟非,早逝;次子刘郢客,初封上邳侯,官任宗正,后承嗣王位;王子刘礼封平陆侯;王子刘富封休侯;王子刘岁封沈犹侯;王子刘艺封宛朐侯;王子刘调封枣乐侯。
楚王刘交为第一任;第二任楚王刘郢客,在位四年;第三任楚王刘茂(前154年);第四任楚文王为刘交的第三子平陆侯刘礼,在位五年;第五任楚安王刘道,在位23年;第六任楚襄王刘注,在位14年;第七任楚节王刘纯,在位16年;第八任也是最后一任楚王刘延寿,元封二年(前109年)因与广陵王刘胥相勾结被处死,至此西汉藩国——楚国灭亡。
在楚藩众多支系中,以第四房休侯刘富一支最为杰出。这一支因产生了大学者刘向、刘歆父子而闻名天下,号称“藜阁派”。
刘富生五子,长子刘登继位为红怀侯,次子刘辟强和3个弟弟留居首都长安,在汉朝廷任职,以便供养祖母楚元王夫人。红怀侯刘登传子红敬侯刘嘉,刘嘉传子红哀侯刘章。元朔五年(前124年),第4代红侯刘章去世,无子绝嗣,红侯国至此灭亡。然而,红侯刘富留居京师的那一支子孙,日后却极为兴旺发达,成为刘氏宗氏中最优秀的代表。
刘富次子刘辟强,字少卿,当嫡长兄刘登袭承红侯爵位时,他被留在长安,奉养祖母。史称刘辟强为人清静寡欲,好读书,会写文章,不肯当官,唯以书自娱。汉武帝时以宗室子弟身份参加官员的议论,每每有高见提出。公元86年汉昭帝即位,霍光辅政,起用宗室成员,刘辟强被任命为光禄大夫、长乐卫尉,不久又升任宗正之职,当时已80岁高龄了。不久去世。
刘辟强的儿子刘德,字路叔,也是一个极优秀的宗室子弟。刘德年轻时就修习黄老术,富有智慧谋略。当时汉武帝常在甘泉宫召见刘德,对他极为赏识,称他为“千里驹”,可见他才学之突出。汉宣帝即位后,刘德因拥立有功被封为关内侯,地节年间(前69—66年)改封阳城侯。封侯11年后,于公元前63年去世,谥为阳城缪侯。由儿子刘安民承袭为第二代阳城侯。刘安民还曾官任郎中右曹,后曾自愿将阳城侯国一半的食邑上献朝廷,以求朝廷将他的弟弟刘向减免死罪。刘安民死后传位儿子刘庆忌。刘庆忌死后传位给儿子刘岑。刘岑死后,阳城侯国还传了一代,至王莽时则被废绝。
第二代阳城侯刘安民的弟弟刘向,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大学者。刘向,本名更生,字子政。年仅12岁时便任专为皇帝引御车的辇郎,20岁时官任谏大夫。为人聪明好学,精通儒家和道家方术之学,又写得一手好文章,常被汉宣帝重用。后因所献炼金术不灵验,被宣判死罪。不久被赦免复出,任郎中,给事黄门,升散骑、谏大夫、给事中。汉元帝时又被提升为散骑、宗正、给事中,成为当时辅政4位大臣之一。曾用阴阳灾异推论时政得失,并弹劾外戚,抨击宦官专权误国。前后两次入狱,免官数年。汉成帝即位,他更名刘向,复出任郎中,使领护三辅都水,升光禄大夫,官至中垒校尉。
刘向为人随和,廉靖乐道 不争世俗,专心研思儒家经术,昼诵书传,夜观星宿,终于成为一代宗师。刘向的著作有《洪范五行传论》、《新序》、《说苑》、《别录》及辞赋等数十篇,其中《别录》为我国目录学的奠基之作。刘向也被公认为中国目录学之祖。传说刘向在汉成帝时受命在皇家图书馆——天禄阁校刊《五经》和各种秘籍。某日夜暗独坐,忽有一位黄衣老人,手持青藜手杖,叩门进来,吹燃藜杖,以藜光照明,传授刘向《五行洪范》之文。刘向问老人姓名,老人说:“吾乃太乙之精,天帝悯卯金之子,特派我来传道给你。”并把怀中竹牒和典天文地图之书赠给了刘向,刘向的子孙后裔,便以“天禄”、“藜照”、“藜阁”等为堂号,自称藜阁刘氏,以纪念刘向这位杰出的显祖。
刘向生三子:刘伋、刘赐、刘歆。刘歆自幼受父亲熏陶,勤奋好学,后又受诏与父亲一同在天禄阁校刊秘籍,成为一位对六经、传记、诸子、诗赋、术数和方技无所不精的渊博学者。刘歆初为黄门郎,父亲去世后他继位中垒校尉。汉哀帝时,任侍中太中大夫,骑都尉、奉车光禄大夫,成为当时刘氏宗室中最受宠幸的人物。刘歆好古,曾建议为《左传》、《毛诗》、《古文尚书》等古文经学设学官,现在的《左传》,就是由他整理后流传于世的。他所著的《七略》,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
《元和姓纂》记载:刘向后裔世居彭城,分居丛亭里、绥舆里、安上里和丰县、沛县、吕县等处。
东汉之后,刘氏转入庶民行列。公元417年,源出汉楚元王彭城刘氏之后的刘裕又灭掉东晋,建宋称帝。司马氏的南方半壁江山,又落到刘氏之手。中国历史进入南北分裂的刘宋时期。
历史无奇不有,当年西晋的灭亡者是汉朝外孙系也即公主的后裔匈奴刘氏,如今灭东东晋者又是汉宗室的正宗后裔彭城刘氏。史称,刘宋皇帝为帝王裔胄,源出汉朝开创者刘邦的小弟弟楚元王刘交。刘交当年被封为楚王,建都彭城,遂开基彭城刘氏。彭城刘氏有三支,分居丛亭、绥舆、安上三里。刘宋族便属于绥舆里的刘氏一支,其分派祖即是大学者刘向的哥哥、第恩代阳城侯刘安民。
刘宋皇族的远祖世系(南史·武帝本纪):刘交—刘富—刘辟强—刘德—刘安民—刘庆忌—刘岑—刘平,此时王莽灭西汉,刘氏阳城侯国被废除。
刘平—刘某(名不详,官任东武城县令)—刘景(官任东莱太守)—刘洽(东汉明经出身)—刘弘(为儒学博士)—刘悝(官任琅邪都尉),不久,曹魏灭汉,刘氏至此彻底丧失皇族的身份,成为魏国统治下的彭城望族。
刘悝—刘某(佚名,曹魏时官任定襄太守)—刘亮(官任邪城县令)—刘膺(西晋时官任北平太守)—刘熙(官任相国掾)—刘旭孙(官任开封县令)—刘混(官任武原县令),时值西晋末年,五胡乱华,北方残破,中原人民纷纷南下过江。彭城刘氏家族的许多成员,也在这个时候纷纷南迁避难。武原令刘混就是在这个时候举家从祖居地彭城绥舆里渡江南下,徙居晋陵郡丹徒县(今江苏省镇江市东南丹徒镇)京口里,成为东晋侨民。当时,还有大批彭城刘氏族人南迁至京口。
武原令刘混生子刘靖,任东晋东安太守。刘靖生子刘翘,曾任郡功曹。不过家境一度衰落,成为京口的寒门贫穷人家,刘翘生子刘裕,即是后来的刘宋开国之君宋武帝。
宋的开国者刘裕,原名叫刘道成,字德舆,小字寄奴。刘裕虽出身帝王之后,官宦世家,但父亲早逝,家境贫苦,幼年靠卖草鞋为生。他少有大志,想干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业。带着如此雄心壮志,刘裕年轻时从军,成为东晋北府军的下级军官。时势造英雄,公元399年,孙恩、卢循在会稽起义,晋朝派将军刘牢之来镇压,刘牢之请刘裕为参府军事。刘裕为人机智有谋,勇敢善战,多次克敌致胜,屡立战功。因功升建武将军、下邳太首、彭城内史。刘裕从此起家,成为东晋一员虎将。
不久,东晋将领桓玄起兵反晋,攻破晋都建康。于公元403年纂晋称帝,改国号为“楚”。公元404年二月初一,刘裕在家乡京口起兵讨伐,卫晋抗楚。公元405年,刘裕击败纂晋的楚帝桓玄,晋安帝司马德宗复位。任刘裕为侍中、车骑将军、中外诸军事、徐青二州刺史、兖州刺史、录尚书事,刘裕从此控制了东晋朝政,成为权倾天下的显赫人物。公元420年六月丁卯日,刘裕终于代晋称帝,国号称“宋”,改元“永初”,定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史称刘宋。
刘裕在位三年,便于公元422年在建康去世,终年60岁。庙号高祖,谥为宋武帝,葬在恼陵(今江苏省江恼县东北蒋山)。
刘裕后妃有张氏、孙氏、胡氏、王氏、袁氏、孙氏、吕氏,她们各生一子,共七子,分别是:刘义符、刘义真、刘义隆、刘义康、刘义恭、刘义宣、刘义季。
刘裕死后,皇太子刘义符继位,改元“景平”。公元440年,群臣发动政变,将刘义符废黜,另立刘裕第三子、荆州刺史、宣都王刘义隆为帝,改元“元嘉”,史称宋文帝。公元450年,由于魏太武帝率军进攻的影响,“元嘉之治”从此结束。两年后,刘义隆被儿子刘劭杀死。
刘劭弑父纂权后,引起宗室和大臣们的反抗。四月,武陵王刘骏被部下推举自立为帝,号召讨逆。五月,刘劭被杀,在位仅3个月。
刘骏夺取帝位后,第二年改元“孝康”,史称孝武帝。公元464年,刘骏病死。太子刘子业继承王位,改元“永光”,此即前废帝。
公元465年,前废帝被杀,他的叔父刘彧即位,即宋明帝。公元772年明帝在建康病死,他的儿子刘昱即位,即后废帝。
公元477年,萧道成发动政变,将刘昱刺死,另拥刘昱的弟弟安成王刘准为帝,改元“升明”,这便是刘宋最后一个皇帝宋顺帝。公元479年四月,萧道成逼刘升退位,五月发生变乱,刘升被砍死。至此,自公元420 年由刘裕开创的刘宋王朝,共经历5代8个皇帝60年后灭亡。
刘宋宗室人才俊杰极少,而临川王刘义庆则是其中的佼佼者。
刘义庆,本是宋武帝刘裕之侄,刘裕大弟弟长沙王刘道怜的第二个儿子,13岁时被封为南郡公。因叔父临川王刘道规没有儿子,刘义庆便被朝廷过继给刘道规为后,因此承袭为临川王。刘义庆性喜文艺,喜与文学之士交游。他的著作丰富,所著有《徐州先贤传》10卷、《集林》等,最著名的便是那部千古流传的《世说新语》。
四、隋唐刘氏的复兴
 
经过了两汉的辉煌高潮和魏晋六朝的艰难转折之后,刘氏的历史长河流淌到中国文明史上著名的隋唐阶段。由皇族到百姓的转变后,刘姓出现了空前的复兴和发展。
公元3世纪汉魏鼎革,历史的潮流无情地将四百多年的中华第一贵族刘姓打入庶民之列。念念不忘自已是帝王之后的刘氏族人,先后建立了蜀汉、前赵、大夏、刘宋等多个政权,但时代已变,大势已去,再也无法实现刘家一统天下的历史 。于是,当复国无望的时候,刘姓的子孙们选择了为他姓皇朝效力、通过服务国家来振兴家族的道路。这个时期,刘姓族人又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政治家、军事家、法学家,呈全面发展之势,已成为全国第一流的大姓和望族。其中,仅李唐一朝,刘姓就贡献了13位宰相,成为在政治上最显赫的族姓,而与张、王、裴、韦、杜五姓相媲美。据族谱记载,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命丞相高士廉、杜如晦等删定海内谱系,新定天下望姓三百多姓一千多宗,其中刘姓有八十多宗,定为江南上姓。
唐代刘氏“七大房”和“二十五望”。
刘氏七大房的提法始于欧阳修的《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谓刘氏七大房,是指刘氏族姓中在唐朝出过宰相的七个大支派,即彭城刘氏、尉氏刘氏、临淮刘氏、南阳刘氏、广平刘氏、丹阳刘氏、南华刘氏。其实,出过宰相的还有源出匈奴的河南刘氏。
刘氏二十五望之说最早见于《广韵》。该书第二卷下平声第十八尤韵“刘”字条下注释说:“(刘)又姓,出彭城、沛国、弘农、河间、中山、梁郡、顿丘、南阳、东平、高平、东莞、平原、广陵、临淮、琅邪、兰陵、东海、丹阳、宣城、南郡、高堂、高密、竟陵、长沙、河南等二十五望。”
 
五、宋元时期刘姓的持续发展
 
宋代文化巨族——新喻墨庄刘氏
进入宋朝以后,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华重心都开始南移。这个时期,刘氏族姓更是彻底地放弃了复兴刘氏汉家天下的历史包袱,转而以普通大姓望族的身份效力于新的朝廷,主要从文化、政治上来谋求发展。于是,在东南有建阳刘氏五忠八贤,在江西出现了新喻墨庄刘氏等文化大族。
新喻墨庄刘氏源出彭城。
据江西《刘氏族谱》和刘敞《先祖磨勘府君(刘氏)家传》记载,新喻墨庄刘氏源出彭城,是汉高祖刘邦的弟弟楚元王刘交的后裔。这个家族原来世居彭城,直到西晋末年,有一个刘交的第18代孙刘遐出任安城太守,由于当时五胡乱华,刘姓大本营所在地北方彭城一带也兵荒马乱,所以刘遐任职期满后就没有返回故乡,而是在他任职的江南庐陵(今江西吉安市)定居下来。
刘遐的后裔不但人丁非常兴旺,家族势力也很强大,构成今日江西、福建、湖南刘氏族姓中的重要部分。直到唐朝末年,这个家族有个刘逊,又从庐陵迁居新喻,后裔发达,形成新喻刘氏。
族谱所记从刘交到刘逊的世系如下:
刘交—刘富—刘辟强—刘德—刘向—刘伋—刘厚—刘节—刘昌—刘浚—刘毅—刘震—刘表—刘琦—刘铉—刘伯陵—刘文—刘遐—刘启—刘岱—刘芾—刘乔—刘彦—刘德杰—刘时济—刘秦—刘延年—刘铨—刘行恕—刘朝宾—刘守文—刘逊。
六、入闽望族——福建五忠八贤刘氏
 
在许多福建刘氏宗祠中,常常可以看到下面这样一幅醒目的宗联:汉代天潢派,宋朝理学家。
在宋代文化甚至整个中国文化思想史上,福建的五忠八贤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所谓五忠八贤,包括福建建阳五忠和福州八贤,细分又为崇安五夫里三忠、建州麻沙里二忠、福州凤岗三贤、福州长乐五贤。
刘氏入闽后,又分为东西两族:崇安五夫里刘氏为东族,麻沙刘氏为西族。
福建西族的开派始祖是刘楚的长子刘翱。
刘翱(868—935年),13岁时开始学习《三礼》、《春秋》,年轻时有文才,会写文章。唐僖宗乾符六年(879年)任通仕郎、遂州府记室参军。黄巢起事后,刘翱随同族祖山南东道节度使刘巨容讨伐黄巢,平定暴动有功,升检校尚书。昭宗乾宁二年(895年)十月,刘翱以散骑常侍身份聘任建州太守,奉诏率部镇守建州(治所在今福建建甌)。天复元年(901年),升任少府丞,后改少府监,封开国公。后裔遂留在福建,是为麻沙刘氏。
七、在两宋之际,有一支刘氏宗族以军功崛起于世,成为整个刘氏族姓中最耀眼的家族。这个家族出了父子两员大将,率部西抗西夏,保护川陕;北阻金兵,创顺昌大捷,为保卫祖国,抗击外族入侵,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它就是民族英雄刘锜所在的福建安溪刘氏。
刘锜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民族英雄,与岳飞齐名的南宋抗金名将,被列为南宋中兴四大名将之一。
刘锜的籍贯,传统的说法是“德顺军人”,但学术界认为他是江西都昌或福建安溪人。
江西都昌县的《刘氏大成宗谱》记载,刘锜是楚元王刘交的51世孙、江西刘氏始祖刘巨容的第11世孙、都昌刘氏开基始祖刘彦诚的第六世孙。世系如下:刘巨容—刘汾—刘汉胜—刘义广—刘逾—刘彦诚—刘捷六—刘惟恂—刘仲武—刘锜。
《温陵芝山刘氏大宗世牒》则记载,安溪刘氏来自号称建州西族的建阳麻沙刘氏,是上述光州大都督刘楚的儿子刘翱的后裔。刘锜的父亲刘仲武是麻沙刘氏入闽开派始祖刘翱的第九世孙。
这两说是非还有待考证。
安溪刘氏到南宋初期,因出了一代名将、民族英雄刘锜而名闻天下,显赫一时。
当年刘仲武娶妻薛氏,赠韩国夫人,又娶妻王氏,赠越国夫人。据都昌谱,他们共生有9个儿子:刘镇、刘锐、刘锷、刘錞、刘锡、刘镗、刘钢、刘钊、刘锜。其中,刘锜最有成就。
刘锜(1098—1162年),字信叔,是刘仲武的第九个儿子。年轻时随父亲刘仲武在军营,学习骑射军事,练就一身武艺。善使大刀,箭法奇准。刘锜身材高大,英俊魁伟,声如洪钟。宣和年间以父荫补官,初任阁门祗候。不久,北宋灭亡,高宗和刘锜谈了国家军事形势和用兵之道,精通兵法的刘锜对答如流。高宗对这位相貌堂堂的将门虎子大为欣赏,于是任命他为阁门宣赞舍人,调任眠州知州、陇右都护,这样,刘锜在南宋初年就成为西北地区的一员虎将。
刘锜是一位优秀的军事指挥官。他任陇右都护后,多次率部与西夏作战,屡立战功。西夏人对刘锜闻风丧胆,甚至在小孩哭闹时,西夏人就用“刘都护来了”来吓阻小孩。建炎四年(1130年),受张浚赏识,升为泾原经略使兼知渭州。富平之战,刘锜力战有功。此后,历任宣抚司统制。江东路副总管、权提举宿卫亲军、果州团练使、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侍卫马军司主管,率部为高宗保驾,先后驻守金陵、合肥、京口等地。建炎十年(1136年),刘锜出任东京副留守,率王彦旧部“八字军”数万人马、战船近千艘从临安出发前往赴任。途中得到消息,金兵已攻占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东京留守孟庾投降。刘锜率部到达顺昌(今安徽阜阳)时,金兵突至,刘锜退守顺昌城,据城力战。金兵包围顺昌达数日,在太子完颜兀术的统率下向宋军发起猛烈进攻。当时金兵10多万,而且动用了精锐“拐子马”,刘锜只有4万军队。但刘锜不愧为千古名将,他身先士卒,指挥若定,而且顶住了秦桧下达的班师撤兵的命令,与八字军将士同仇敌忾,发誓要“为国家破贼立功”。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刘锜部队出奇制胜,终于在顺昌大破“拐子马”,重创金兵,迫使金兀术狼狈逃回汴京,创造了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顺昌大捷”,极大地鼓舞了宋朝官员的抗金斗志。
第二年,金兀术再次率领十多万铁骑和“拐子马”南侵,刘锜以淮北宣抚判官身份奉命率部支援淮西,与张俊、杨沂中在柘皋(今安徽巢县西北)再次大败金兀术,重创金兵。柘皋之战后,因南宋王朝腐败,秦桧掌权,刘锜不但未受到提拔和重用,反而被秦桧剥夺兵权,降为荆州知府。6年后,改任潭州知府,加太尉。
建炎三十一年(1157年),金国皇帝完颜亮亲自统兵六十多万南侵宋朝,65岁的刘锜在国家危难关头再次挂帅,出任江、淮、浙西制置使,节制诸路军马,率部抗金。刘锜出师之后,曾摧毁金兵运粮船队,又在皂角林消灭了进攻扬州的金万户高景山部,宋朝军心大振。但这时已65岁的刘锜因积劳成疾,病倒不起,只得上奏朝廷请求解除兵权,退守镇江。
不久,朝廷任命回京面圣,出任提举万寿宫。刘锜来到临安后,寓居在都亭驿,宋高宗听说他的病情加剧,曾派太医前来诊视。后金朝使者将来临安议和,留守汤思退竟然要刘锜移居别试院,而将都亭驿让出来给金国使者住。刘锜见国家危急,而朝廷如此腐败,大怒不已,气得呕血数升而死。时间是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闰二月丁未日。
刘锜去世后,宋高宗追赠他为开府仪同三司,谥“武穆”,并赐给刘家白银300两、帛300匹以助祭葬,赐葬于刘锜故乡安溪县长泰里院后山。同年六月,宋孝宗继位,追封刘锜为吴王,加太子太保。
刘锜生四子:长子刘颂,当年随父在淮东抗金,后在战斗中阵亡;次子刘晞,官任金吾卫将军;三子刘晟,官任中书舍人;四子刘明,特奏名进士,刘锜在成都临安去世后,刘明护送父亲梓棺回故乡安溪安葬。后居泉州,生子刘逊。
刘逊,号寓泉,娶晋江长箕(后改名为祥芝)杨氏女为妻,因喜欢晋江民风淳厚,山明水秀,于是又自安溪迁至晋江城南30里的长箕乡开基创业,后裔形成“祥芝”刘氏。“祥芝”为堂号,称为“芝山衍派”。
刘锜的后裔子孙人丁兴旺,蕃衍为24派,分布于福建漳州、福州、泉州各地,以及广东、台湾和南洋群岛,后来又远迁到江浙、山东和东北地区。今天已发展到100万人以上的大族。
(责任编辑:三博)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