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当前位置:主页 > 学术研究 > 文论集锦 > > 正文 >

三明市博物馆馆藏六朝青瓷赏析

2017-04-12 17:14 | 王莉莉 |
一、越窑系青瓷
东晋青釉敛口钵:敛口,窄溜肩,深腹,平底。口沿有一周弦纹及细密方格纹,腹部有旋坯纹。外腹近底及底不施釉,釉呈青黄色,腹底部露胎,灰胎较粗糙,器形规整。口径20.3, 腹围76.2,底径13.7,高13.1厘米。 此件敛口钵与闽北浦城吕处坞东晋“兴宁三年(365)”墓出土的同类器物造型、胎釉等工艺特征比较一致[1] 。 
南朝青釉带流罐:直口平唇,短颈,圆溜肩,鼓腹,平底。肩部饰对称扁带环系,另一侧有平嘴圆管短流。外壁施釉不及底,釉呈青黄色。灰胎,器形规整。口径10.1,腹围67.7,底径12.3,高16.4厘米。此罐形制与福州屏山南朝墓出土的同类器物相似[2],但流咀平折唇的做法相对精致。
    越窑主要产地在浙江上虞、余姚、绍兴等地,窑场分布范围很广,自东汉创烧,经三国、两晋,到南朝时期获得迅速发展。三国时胎呈淡灰,以淡青釉为主。西晋时胎色较深,釉以青灰色普遍。东晋以后瓷业普及,造型装饰趋向简朴。南朝时胎呈灰色,有青釉、青黄釉。总体特征是胎釉结合紧密,器物造型从扁矮向高长方向演变[5]。三明市博物馆馆藏东晋敛口钵、南朝青釉带流罐,基本符合越窑特征。
南朝青釉博山炉(图1) 由炉盖和托盘盏两部分组成。盖顶雕塑一立体双面人像,五官刻划明显,头顶莲花,人像颈下堆塑双层莲瓣,颈下部前后各贯穿一小孔通向炉腔。盖身堆塑缭绕升腾的烟气纹,里内中空,盖下部分别堆贴有四朵莲花。盏作子母口与盖套合。托盘,敞口,直腹,浅平底,底部镂一圆孔。盘中竖立筒状管,上承托一圆盏。施青釉,底部露胎,呈灰白色。阴刻行书“行练三端”四字,笔划纤细,字体有些歪斜(图2),遗留有旋坯线割的痕迹。形制别致,制作精美,技法娴熟。通高20.9厘米,盏盖套合处外围直径7.5厘米,托盘圆径11.5厘米。三明市三元区莘口墓出土。与此器造型、装饰雷同的博山炉,亦见于闽候南屿南朝墓,年代为南朝齐梁时期[4]。
三明市博物馆馆藏六朝青瓷赏析
图1 南朝青釉博山炉
                               

三明市博物馆馆藏六朝青瓷赏析
图2  南朝青釉博山炉底

     受越窑影响,福建福州的怀安窑在南朝时期始烧,其瓷胎色灰白,质地坚硬,使用地产风化程度高,含石英量大的瓷石,明显有别于浙江、江苏、江西、广东等地的青瓷胎,南朝时多呈青色,青中闪黄,唐代出现青中泛绿的釉色[6]。三明馆藏青釉莲瓣纹博山炉,其造型装饰不见于福建以外的地区,胎釉特征与怀安窑一致,应属该窑所烧成。博山炉的祖型,渊源于西汉中期中原地区出现的青铜博山炉,由于炉盖上往往铸成山峦云彩的形状,故名。此炉改山形为烟火、莲瓣装饰,形态新颖别致,使用时点燃炉内的香料,香烟从小孔排出,是当时讲究卫生礼仪之器,如《颜氏家训》所称:贵族子弟“无不薰衣剃面,傅粉施朱”。炉在古代具体作用有三:一为薰衣,凡入朝觐见或拜谒尊贵,必将衣服薰香方不失礼;二为读书焚香,免除恶臭,刺激精神,便于诵阅裨益于理解与记忆,故有“红袖添香夜读书”之说;三是供祀神佛之用[7]。此炉底刻“行练三端”四字(图2),西汉《韩诗外传》谓三端为文士的笔端、武士的锋端、辨士的舌端。《艺文春聚》卷十七南朝梁简文帝《舌赋》:“夫三端所贵,三寸著名” [8]。《梁书简文帝(太宗)本纪》载:帝“天才纵逸,冠於今古。文则时以轻华所累[9]”。“行练三端”遂为时行文句。至于炉顶造像,疑似佛陀,周遭莲瓣环绕,当与佛教信仰相关。莲花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名花,自汉代佛教传入中国后更赋予圣洁的光环,成为佛陀的象征,佛教主张的解脱过程是从此岸到彼岸,从凡人到圣人,从尘世到净界,从众恶到尽善的过程,正与莲花从臭泥中生出无比鲜美的花叶一样。因此佛教常用莲花喻,有其特殊的宗教寓意和必然的原因[10]。
二、洪州窑青瓷
南朝青釉六系罐:敞口,短颈,溜肩,鼓腹,平底。肩部饰一圈弦纹,一侧对称堆贴复式双桥形钮,另一侧对称置双桥形钮。施青釉,釉不及底,底足露胎。腹底部有剥釉,胎灰质坚。口径13.9,腹围68.6,底径14.6,高19.3厘米。
南朝青釉莲瓣碗(图3) 敞口,深弧腹,饼足。外壁刻双层莲瓣纹,内外施青釉,底露胎。釉质玻璃质感强,有细小开片,灰胎,胎釉结合不紧,有剥釉。器形较大。口径21.4,底径9.6,高11.4厘米。
三明市博物馆馆藏六朝青瓷赏析

图3南朝青釉莲瓣碗
     南朝青釉盘托碗(图4) 由盘与碗组成。盘:敞口,浅弧壁,平底微内凹,内壁口沿下饰一圈弦纹,弦纹内盘芯刻莲瓣纹,施青釉,釉不及底,底足露胎。胎釉结合不紧密,有剥釉。碗:直口,深弧壁,玉环底,施青釉,釉不及底,底足露胎。胎釉结合不紧密,有剥釉。盘:14.3,底径5.6,高8.3厘米。碗:口径19.8,高4.0厘米。  
三明市博物馆馆藏六朝青瓷赏析 

图4 南朝青釉盘托碗
 上述青釉六系罐、莲瓣纹碗、莲瓣纹托碗等器物,在江西省洪州窑窑址与南朝墓多有出土,判断为洪州窑产品[13]。洪州窑窑址分布在江西省中部的丰城市境内,创烧于东汉,历经三国两晋南朝及隋唐五代。南朝时瓷胎以灰白色为主,也有深灰、白色。胎泥炼制细腻,烧成温度较高。釉的玻化程度很高,釉层均匀。釉色以青黄、半黄色为主,也有少量豆青色。釉面普遍开细冰裂纹,胎釉结合较差,釉层容易剥落。瓷器注重实用,装饰简朴。由于受佛教影响,盛行莲花图案。[14]三明市博物馆馆藏的上述青瓷器,造型、胎釉、装饰特征,都与洪州窑相一致,应是该窑产品。
三、 余论
     六朝时期是我国瓷业生产的兴起和发展阶段。在南方地区浙江越窑引领时代潮流,各地瓷业也逐渐开始生产,形成了共同的时代风格和地方特色。器物品种以日用饮食器皿的碗、盘、盏、罐、壶、钵为大宗,还有日用杂器以及明器等。器用也从贵族到平民,逐渐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三明市博物馆馆藏六朝青瓷中,南朝时期莲瓣装饰比较流行,反映了佛教信仰传播的历史侧面。
    三明是20世纪60年代成立的地级市行政区,地理位置介于闽北与闽西之间。目前六朝时期的考古发现,主要以将乐县较为集中,出土有东晋“太元廿一年(396)”、“太和四年(369)”墓,还有东晋“宁康(373-375)”,南朝“元嘉(424-453)”纪年墓砖,南朝“永明四年(487)”墓,西晋“永嘉六年(313)”墓等。[15]因此三明馆的六朝瓷器还待继续考古发现与征集,以充实馆藏和研究。
注释
[1]福建省博物馆、浦城县文化馆:《福建吕处坞晋墓发掘简报》,《考古》1988年10期图版捌:6。
    [2]林忠干等:《福建六朝墓初论》,《福建文博》1987年2期71页图三:25、26。
[4]福建省博物馆:《福建闽候南屿南朝墓》,《考古》1980年1期图版玖:1。
[5]中国硅酸盐学会编:《中国陶瓷史》136-144、156-162页,文物出版社1980年版。
[6]福建省博物馆、福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福州怀安窑址发掘报告》,《福建文博》,1996年1期。
[7]赵汝珍编述《古玩指南》第六章宣炉,北京市中国书店,1984年。
[8]《辞源》第一册0038页,商务印书馆,1992,北京。
[9][唐]姚思廉撰《梁书》第一册卷四•简文帝本纪,中华书局2006年版109页。
[10]陈洪:《说莲花喻》,《文史知识》1991年10期。。
[13][14]张文江:《洪州窑》24页图2-7,26页图2-9,77页图3-59,88页图3-76,166页5-30,167页5-31.文汇出版社,2002年。
[15]福建省博物馆:《福建水吉东晋墓发掘报告》,《福建文博》,1995年1期;将乐县博物馆:《将乐县封山晋墓清理简报》,《福建文博》,2011年3期。
(责任编辑:三博)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