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当前位置:主页 > 学术研究 > 文论集锦 > > 正文 >

提升三明文化软实力,增强山区城市竞争力

2019-03-04 16:05 | 三明市博物馆 |
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之第十八讲“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之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结合三明实际有感:
文化软实力集中体现了一个国家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习语)
文化软实力是大到一个国家、中到一个地区、小到一个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国家领导人和党的代表大会都有精辟的论述。如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已提高到了国家战略决策层面。无疑,传统管理型的城市理念在进入当今经营型的城市理念转变过程中,经营就意味着竞争,而城市之间的竞争,不仅仅是经济的角逐,同时也是文化的较量。
不论是经济角逐还是文化较量,文化软实力的强弱都是城市品位和竞争力的衡量标尺。因此,对于处于新一轮开发强劲有力的三明来说,如何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城市竞争力,抢抓机遇,跨越发展,赶超进位,后发崛起,是值得大家深思和研究的问题。
一个国家与地区的综合实力不仅仅包括经济、科学、军事等方面表现出来的“硬实力”,也包括由文化、价值观、社会制度、发展模式的国际影响力与感召力所体现出来的“软实力”。而文化软实力,这里则是指软实力中的与文化相关的部分,包括核心价值观的凝聚力、文化品牌的创造力、文化形象的亲和力、文化环境的吸引力等方面,它们共同构成文化软实力的综合效力,既是一个城市在发展竞争中为之努力的进程,也是一种自身不断追求的完美目标。
客观地说,改革开放以来,三明与沿海一些发达城市相比,综合实力的提高仍然相对落后,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文化发展的相对滞后,表现在文化基础建设、文化队伍建设、文化产业发展等等方面,其中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是作为城市的主体——人的现代化的思想观念所要求的诸如创新开拓精神、拼搏冒险精神、团队合作精神、包容共进精神的不振,是制约城市发展的深层次原因。忆往昔,面对新一轮崛起的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我们没有理由再次与机遇擦肩而过,失之交臂。故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把提升文化软实力作为增强城市竞争力的动力之一,落实到目前城市发展的具体目标中。
三明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建市以来,几代历史文化工作者辛勤工作,付出了今人为之赞誉的努力,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如何将前辈所研究的成果转化为激发城市创新的活力和城市核心竞争力,就是现在要去努力做的文章。
 
一、制定文化发展战略
首先,政府在文化软实力建设中,责无旁贷的处于主导地位,因此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通过政府各部门的主动作为,诸如制定政策,统筹规划,把握城市文化发展的战略和方向。
所谓文化发展战略,是指一个城市文化发展带有全局性的架构安排,通常是重点与一般、先行与缓办、亮点品牌与铺垫项目等有机统一。以我市来说,继续打造闽学文化品牌,就是一个战略重点。但同时也要投入一定的物力、财力、智力,努力打造将乐杨时广场、“程门立雪”典故,沙县罗从彦“豫章公园”,明溪“儒园理苑”、紫云闽学村,尤溪朱子文化城、紫阳公园,市区十里闽学文化长廊等在省内外已享有一定知名度的文化品牌。通过成立机构(如三明市闽学研究会、三明市闽学研究中心等)、学术研讨(朱熹、杨时、罗从彦诞辰祭祀庆典等)、出版专论《朱熹大辞典》、《杨时文化大典》、《豫章文集》、《朱熹诗选365鉴赏》等)、文化旅游、文物保护、演艺造势、影视媒体等多种活动方式,使它们与闽学文化共同形成一种“集约”式的文化“团子”,产生一种始终激励人心的主轴效应。红色文化、客家文化、绿色生态文化等亦都如此。政府的作为就是运用手中的行政资源予以指导及推动,并通过职能部门、民间社团组织和企业(个体)共同参与实现战略目标。
 
二、大力培育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各种平台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7政府工作报告》中说到,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相关内容。需要明确的是,文化产业的内涵是文化,外在形态是产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业既有意识形态属性,也有商品属性。因此,以文化产业的升级推动城市软实力的提升,最根本的就是要抓住文化产业的本质属性,在经营性和公益性上做好文章。
文化产业升级要注重经营,以品牌项目带动。要像抓工业项目一样抓好文化产业项目,根据市场需求,结合城市特点,搭建文化产业发展平台,培育更多知名文化品牌和特色文化产业优势项目。
(一)文化产业发展平台
文化产业要加快发展,当下正逢其时。从整体上看,应对“后危机”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将进入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走资源节约型,环境优化型之路。对三明来说,原先的经济发展程度远不及沿海发达城市,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矛盾不是那么尖锐,产业布局中还有很大的绿色、低碳空间。前几年文化产业加快发展,“一县一品牌、一县一园区、一县一实体”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已初步形成,全市的文化产业增加值从2010年的19.72亿元增至2015年的47.96亿元。
因此,在我市大力培育支柱产业,做强做大新能源、生态农业、绿色环保与旅游观光等新兴产业的同时,十分需要给文化产业,特别是高科技与文化创意产业,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布局中留予一个大的发展空间,最终使之成为经济增长的一个新亮点。当然,这里既要有政府作为公共文化事业部分的投入,同时更多的应该是市场化运作,即通过政府的公信力、号召力和政策效应,大力鼓励企业和社会资本投资参与。
此外,发展文化产业要注重继往开来、兼容并包。城市的发展是承前启后的,文化产业要具有本地独特的风格与气质,必须依托并植根于当地文化的土壤。因此,要注重扎根本土历史文化,结合当前的文化现状,深入挖掘当地的客家文化、红色文化、闽学文化、历史文化、名人文化、生态文化、民间文化等,通过内容、形式、技术等方面的继承创新对其进行整合、利用,使其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因此,坚持以“一县一园区、一县一品牌、一县一实体”为抓手,全面激发创新活力,培育创新意识,倡导创新精神,推动全市文化产业朝规模化、集约化、创新化方向发展。
1、发展特色产业,优化文化产业区域布局。立足本地资源特色和产业基础,制定产业发展中长期目标,使之构成每一地方1-2个优势文化产业带。
2、促进园区建设,增强文化产业集聚效应。本着主业突出、功能明晰、规模适度、配套完善等要求,不断完善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的规划布局,如泰宁丹霞文化产业园、闽台(永安)文化创意产业园、沙县小吃文化产业园等。
3、培育龙头企业和示范点园区(基地),提升文化企业综合效应。通过强化主业、多元经营、资源整合等措施及投入,实现国有文化企业如三明市三歌文化传媒总公司、三明新周报等,实现整体规模、经济社会效益、品牌影响行业地位大幅提升。如尤溪朱子文化园、泰宁明清博物苑等。
4、扩大有效投资,促进文化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围绕科技创新、业态创新和模式创新等,策划实施一批文化产业重大基础建设项目、文化内容产业项目、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项目和文化消费项目,促进文化与科技、旅游、电子商务、互联网+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如沙溪十里文化长廊、中国(永安)竹天下文化旅游产业园、沙县文化创意创新创业园、文化名村整体保护与开发等。
5、引导并健全市场体系,积极拓展文化消费。要充分利用并完善市场中介、融资信贷、节庆会展、人才培养、市场监管等服务平台,为文化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同时,加快培育发展图书报刊、电子音像制品、演出娱乐、影视动漫、书法美术、工艺品等产品市场,大力发展文化产品拍卖交流、评估鉴定、演艺经纪等中介示范点建设,促进文化产品和各种要素合理流动。如三明林博会、莆田艺博会、厦门文博会等。
(二) 文化艺术优秀作品创作生产平台
当下,三明的文化有许多,如苏区文化、客家文化、森林生态文化、闽学文化、城市工业文化,还有现代移民文化等等,文化之多令人眼花瞭乱,却不知特色在哪,也难以见到让人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尽管都是本土化的题材。因此,要推动文学艺术体裁、题材、形式、手段和文化观念、内容、风格、流派创新,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营造积极健康和谐的创作氛围,就需要一个适合三明实际的优秀文化精品创作平台。
1、建立文艺集群品牌平台。文艺工作离不开“创、研、用”三字诀,因此要出好作品,需按照现有的“五个一工程”和省、市“百花文艺奖”“社会科学成果奖”来指导规划文学艺术创作生产,并完善评价激励机制,对在国内外获得大奖的作者和正能量的优秀作品进行重奖。
2、打造一批特色文艺示范基地,组织艺术力量整体推进。如三明诗群品牌、翰墨闽江游书画集群、三明戏曲艺术集群(地方戏)、木活字印刷基地、文学创作基地等,立足基地建设,引领作者身心愉悦创作,多出作品佳作,扩大集群影响力和知名度。
3、挖掘地方特色资源,扩大三明特色文化效应。三明作为唐宋以来开发的区域,已经积累和沉淀大量文化、艺术、技艺等资源,仅市级以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已达5634项。其中,民间文学1217项、民间戏曲116项、民间曲艺49项、民间音乐331项、民间舞蹈86项、民间美术287民间手工技艺694项、民间信仰641项、岁时节令491项,游艺、体育与竞技96项,民间杂技20项,等等。如何发掘、研究、出作品,真得需要组织起来,成立平台机构,引导作者围绕品牌创建活动,最终“讲好三明故事、树立三明品牌、体味三明特色味道。”
4、广泛开展对外交流,扩大三明文化知名度、影响力。
三明是个移民地区,唐宋以来,这里汇聚了黄河流域、淮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诸多文化与移民,其文化的碰撞与演变,成为今天三明文化的基石。南宋以后,伴随着三明客家人的迁移四方,三明客家后裔今天已遍布世界各地。这是一大潜在利用资源,如何挖掘这一资源,前期都做了大量有效的工作,也取得显著的成效。但如何继续有效地运作,文化的交流与合作应加强,这就要求三明特色文化要走出去、请进来。“走出去”要组织,“请进来”要建好文化交流基地,如朱子文化园、永安复兴堡、大田连氏大宗祠、宁化巫氏纪念堂等等。
(三)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平台
说三明的文物资源十分丰富,与长江以北相比,似乎微不足道,但关起门来说却也品种丰富,十八万年前的旧石器遗址、晋以来的古墓葬、还有唐宋以来的古窑址,及众多的古崖石刻、红色革命遗址、名人旧居古建筑等,不敢说遍布各地,却可以娓娓道来:登记在册的文物点近五千处,馆藏文物两万余件,民间文物尚未统计在内。
论历史较久远的考古发掘重大发现,首推万寿岩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其重大发现位居2000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首,18.5万年文化堆积层的发掘及鉴定,开启了福建旧石器时代考古新篇章,也是目前华东地区发现最早的洞穴类型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距今约3万年面积达120平方米人工石铺地面遗迹,为全国首次发现,世界罕见。重要的是,它是现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国家军委主席习近平同志亲自批示保护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十多年来,三明各地先后进行了一批重要遗址、墓葬的发现与发掘,出土了许多历史、科学、艺术价值较高的遗物和遗迹,让人耳目一新。化石点如1956年首次发现的有明确地点的大宗第四纪18种哺乳动物化石永安寨岩山;1982年宁化老虎洞,出土了24种哺乳动物化石标本,并于2008年从中整理8颗人类牙齿化石;1988年清流县沙芜乡洞口村狐狸洞,采集了一枚晚期智人臼齿化石和17种哺乳动物化石;1988年明溪县剪刀乾,出土了45种哺乳动物化石,等等。
上述是三明旧石器遗址的大概情况,三明的新石器又是什么状况呢?有,不多,却很重要。2006年在永安市贡川镇石马村的胡坡岌发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出土了一批陶器、石器和陶窑遗址,其中的单体地穴式陶窑的火膛、火道、箅口、窑室、投柴口等,都保存得十分完好,省内是首次发现,填补了省内新石器时代陶窑考古的空白。然而,说到新石器遗址,大家可能都知道闽侯的昙石山遗址名声在外,现在介绍的明溪南山洞穴遗址一点都不逊色,它也是我省新石器考古最具代表性的遗址之一。1988年至今,考古发掘取得重大突破,磨光黑陶、炭化稻谷、穴居人骨、水窖,尤其是罕见的南山陶艺大量出现,该处遗址极有可能被命名为“南山文化”。更值得一说的是,经专家对比,“穴居人”头骨与台湾澎湖发现的亮岛人很相似,而“亮岛人”被世界考古界确定为南岛语族的祖先,若提取对比DNA的序列,将有利于进一步的研究与确定,无疑该遗址的发现填补了省内史前考古学文化谱系的缺环,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此外,新石器时代之后,进入青铜时期、三国两晋、隋唐时期,这一阶段,遗址发掘较少,重要的发现主要是墓葬方面,如1993年在将乐永吉村发掘的5座东晋墓葬后,又在同一地点采集了“宁康”、“元嘉”等东晋、南朝年号的纪年砖,由此确定该处是东晋至南朝时期的墓葬群。此后,将乐不断发现晋朝、南朝纪年墓,如水南“永明四年”(486年)纪年墓、南口乡温坊的南朝墓、万安镇大布上村的西晋“永嘉六年”(313年)墓、古镛龟山新村的晋墓等,默默诉说着将乐建县之悠久,是北民南迁进入闽地最早开发的古县之一,历史上的“李寄斩蛇”家喻户晓,“程门立雪”的震撼莫不让人心生敬意,将乐的地灵人杰八闽为先。
历史进入宋元时期,三明境内经济生产、商贸往来、文化教育、民居建筑等领域全面进入繁荣高峰时期,其中,三明的陶瓷业更是迎来了黄金时代,一时窑厂遍地,当今许多令人赞赏不已的陶瓷精品就是从这些窑厂中生产的。三元中村回窑,83米长的青白瓷龙窑省内最长;将乐古镛玉华村擂茶器皿窑址群,其中48米长的横窠岽一号窑,以生产陶器茶具系列为主,兼烧一些日用的酱釉瓷器,属全国首次发现,填补了我国古代窑业产品的一项空白。此外,建宁的澜溪窑、尤溪的半山窑、宁化的泉上窑、泰宁的新桥东(西)窑、将乐南口的上下窑、将乐的万全窑、大田的建设窑、梅列的小蕉窑等,犹如群星闪烁、炫目荡神,留下了三明历史上最炫的陶瓷精品。
之后,让我们为三明的陶瓷考古进行一番梳理吧。现宁化城郊的“江背遗址”处,曾采集到不少的陶器碎片,这些碎片上的纹饰还是丰富多样的,有蓝纹、细绳纹,还有重菱纹和刻划纹等,据专家判定,此处陶窑年代约在东周至汉代之间。随着时光的更替,历史进入唐代,我们在将乐和宁化发现了唐代窑址,采集到酱青釉带盖多嘴壶、青釉瓷壶、大海碗等。宋元之后,将乐出现南口上下窑,规模甚大,面积近10万平方米,创烧年代据专家推测在北宋早期至南宋末,而后则是该窑的鼎盛时期,其产品有各式执壶、茶盏、刻印花碗、盘、瓶、碟等。在三元中村发现的回窑遗址,创烧年代约为北宋中期,由宋至明跨越三朝。在草寮后山窑址中,一条龙窑基址长达84米,该遗址不仅有较为完好的构筑遗迹如窑基、作坊、淘洗等,还有罕见的窑神祭祀神台神龛。其产品有刻花、印花文字器如碗、壶、盘、罐等,一件宋代瓜棱执壶器现由市博物馆收藏。
此外,将乐万全窑、尤溪半山窑、泰宁新桥东西窑、建宁澜溪窑,大都经历了宋时的发展、鼎盛及元明的旺盛、收尾阶段,其产品大都以生活用具居多,并辅以其它产品。釉色有中村回窑的青釉、青白釉,将乐南口的青白釉(青白中带有乳浊感),将乐万全的青釉,尤溪半山窑的青黄釉、酱釉,泰宁新桥东西窑的青白(豆青)、酱釉,建宁澜溪窑的青白(泛绿)、酱釉、黑酱等。
明清时期,随着景德镇、德化窑的崛起,三明窑处于收尾阶段,如永安陇岭青花瓷窑、大田尤溪青花(白瓷)窑,时间不长,产品较少,最后停烧。
从制作手法及装饰艺术来看,三明窑经历了唐时素面的洗礼后,宋代进入极高境界,由装饰手法名目就可窥其一斑:花口、出筋、出戟、瓜菱、镂、雕、刻划、贴、堆、印、塑、模、彩绘等。
有着“中国南方的地下敦煌”之称的宋元时期壁画墓,是三明的家底之一,也是省内相对集中的地方,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展示了三明地域当时的繁盛,专家戏称为“福建之最、南方少有”的壁画墓主要集中于尤溪、将乐和三元,数量最多的是尤溪县,分布于城关、西城、梅仙、新阳等地。如此之多的壁画墓,为今人展示出了当时社会生活场景、丧葬习俗、审美观念及民间的绘画艺术。
古钱币窑藏的不断发现,也为三明人带来了不少的惊喜,如建宁黄埠乡封头村发现的窑穴,内藏古钱币达五吨六七十万枚之多;近年泰宁、清流等地也相继发现古钱币,这些都为研究福建地区宋元之际政治、军事、经济及货币铸造、流通等提供了实物资料。
综上所述,如何建立文物保护利用平台,将以上文物及遗址保护好、利用好,需要精心来打造。首先要实施推进万寿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明溪南山遗址、清流狐狸洞等重点项目建设,打造旧石器、新石器直至青铜时代、商周时期的考古旅游一条线。其次,实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和维修方案的编制,加强永安吉山、青水沧海、将乐良地村、尤溪双鲤村、清流赖安村等国保、省保集中成片传统村落整体保护利用方案编制实施。三是要利用现有的传承基地,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利用,如泰宁梅林戏展示传承基地建设、将乐竹纸制作技艺保护基地、宁化木活字印刷文化保护基地等。
(四)主流媒体及舆论导向平台
一是要增强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加大对三明日报社等主流媒体单位的投入与支持,鼓励探索适合的融合转型道路。通过强化互联网思维,创新体制机制,打造全市传播力最强的新闻客户端和手机报,形成移动新媒体矩阵,推动三明日报社报网内容采编平台融合和采编流程再造。二是加快印刷业和多元传播渠道建设发展步伐,推进中国印刷博物馆福建印刷文化保护基地宁化木活字基地项目建设。三是加快实施全市广播电视节目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整合全市城乡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络资源,实现国家、省、市及全市农村有线广播县乡村三级联播联控、村村响系统有效对接。
(五)文化旅游平台
文化旅游业要围绕地域特色文化资源来打造,说来容易,实施起来极难。旅游景观的建设、文化资源的利用、旅游演艺的策划、互联网+的营销、旅游精品线路的规划、交通设施的完好等等,总之旅游“七要素”都离不开精心打造。因此,如何引导各县制订旅游产业发展规划(中、长期目标),构建三明文化旅游产业带,是一个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第二,来三明旅游,游客需要什么?来三明的目的要清楚。因此,三明旅游业才会懂得去发展、去建设。如自然生态、绿色森林、红色苏区、客家祖地、文物考古、古村古寨等,只有目的明确,目标清楚,才能做到产业发展规划清晰、特色文化产业配套、文化旅游连点成线,最终形成有三明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集聚区。
(六)互联网+ 新业态
要加快“互联网+”新业态的培育发展,如“互联网+文化产业”,要研究出台实施方案,以线上线下相结合文化产业新业态为扶持重点实施一批“互联网+”概念文化产业项目。在文化市场管理方面,全面接入“全国文化市场技术监管与服务平台”,推行“互联网+政府监管”监管方式,坚持集中管理同日常管理相结合,不断净化文化市场。
还有许多平台,如三明市文化创意设计公共服务平台、“文化教育产业”小微企业扶持资金平台等,不一一举例。
三、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文化软实力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工作责任制,作为评价地区发展水平、衡量发展质量和领导干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制定确实可行的工作考核指标,加大对各级提升文化软实力工作的督促、检查和考核力度,能力营造有利于文化软实力发展提升的良好氛围。党委宣传部门充分发挥协调指导作用,相关部门积极支持、密切配合,职能部门切实履行各自责任,形成推动文化软实力发展的合力。
2、加大投入
继续贯彻落实三明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的《关于扶持文化产业发展若干意见(试行)》,自2012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用于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结余部分不清零滚动至下年支出。合理划分各级政府提升文化软实力支出责任,建立健全提升文化软实力财政保障机制。公共财政投入向基本公共文化需求倾斜。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提供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重点扶持特色文化产业项目建设,支持文联、文化科技研发应用和提高文化企业技术装备水平。继续落实中央、省支持我市文化建设的政策措施,支持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园区向上申报省级以上称号,争取中央和省级以上文化产业专项扶持资金。全面落实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特别是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基地城市示范工作的实施意见》,加大力度扶持小微文化企业发展。
3、培养引进人才
提升文化软实力,离不开人才队伍。因此,要以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抓住培养、引进、使用三个环节,增加人才总量,优化人才结构,提高人才素质。大力实施文化产业龙头促进计划,引导文化企业加大对技术装备和科技研发的投入力度,引进核心创意人才、高端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完善和创新商业模式,开展产业配套协作,不断推出融入三明元素的原创文化产品和服务。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参与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创新适合文化企业和文化项目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为企业提供积极发展动力。
坚持按需引进的原则,重点引进紧缺的高层次人才和创意产业人才,构建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的人才服务体系。加强人才能力建设。建设一支素质优良、务实高效的公务员队伍和文化企事业领导干部队伍。加快建设一支高素质复合型的文化经营管理人才队伍,提高文化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竞争能力。同时,健全基础公共文化服务队伍。建立健全基础文化经营管理人才选拔制度,造就一批懂文化、会管理、善经营的优秀文化经营人才。
 
(责任编辑:三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