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当前位置:主页 > 学术研究 > 文论集锦 > > 正文 >

托载客家性格——客家民俗风情馆陈列设计浅谈

2007-05-27 17:00 | 刘晓迎 |

近270万人口的三明市,客家人口占一半,故三明市博物馆新馆扩建的同时,决定将古建筑荣先祠辟为客家民俗风情馆。

北有大槐树,南有石壁村。以宁化石壁为中心的三明客家地区,是汉民族中一支优秀民系——客家民系的大本营之一,被公认为客家祖地。自西晋永嘉始,为避战乱,中原客家先民举族南迁,筚路蓝缕,四海为家,最终聚集于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区,与土著民相互融合,孕育、诞生了客家民系。由中原汉人到客家先人,再到客家人的演变中,历万里之跋涉,千年之跨越,脉承中原之习俗,融南北之风情,形成了具有多元文化特色的客家民俗风情。故客家民俗风情馆以三明客家县乡村民俗为依托,以宁化石壁民俗为展示重点,全面揭示客家祖地所代表的客家性格和精神。其陈列设计的宗旨是从客家民系历史的角度,突出祖地客家人在生产、生活、岁时节俗、婚嫁喜庆和娱乐游艺等方面的民情习俗,褒扬客家祖地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基本陈列采用大厅式和贯通式相结合的布展方式,展厅面积500多平方,分七个小单元。第一单元“客家民系来源”,分两个展柜和四个小板面,分别介绍宁化石壁地理、客家公祠和客家播迁国内外图片及历史文物等,勾勒出客家先人南下及播迁海内外情况。第二单元“饮食习惯”,介绍客家人的饮食用具和特色小吃,展示了中原汉人南迁后与土著民融合后形成的饮食习俗。第三单元“岁时节庆习俗”,由春节、元宵、端午、中秋等重大传统节庆图片及实物,反映客家人独特的过节情怀。第四单元“客家服饰”,展示客家人多彩的服装和特色。第五单元“婚嫁习俗”,以花轿、拜堂、婚床、陪嫁品和接亲、颠轿、闹洞房等图片介绍,突出客家人隆重的结婚场面和独有的风采。第六单元“传统工艺”,介绍客家人在生活中不可少的喜爱用品,如金银首饰,文房四宝中的龙池砚、玉扣纸、西山纸,锡制品、刺绣品等。第七单元“民艺瑰宝”,重点介绍三明地区客家人在民间戏曲、游艺等方面的传统特色,如历史悠久的傩舞、五经魁、大腔戏、傀儡戏、梅林戏、肩膀戏及各式游龙灯、花灯、板凳龙等。此外,利用二进厅堂、天井的结构,展示客家人使用的生产、生活工具,如纺车、水车、梨耙、打草席机、擂钵等。

基本陈列的内容设计具有较高的学术和文化含量,主要表现为三个特点:

其一,在一般性介绍三明客家民俗文化的前提下,尽量突出“祖地民俗”,反映中原“传统民俗”与当地“土著民俗”的融合和内在联系,从二者的结合揭示客家民俗的丰富内涵。

其二,全面地理解“客家民俗”,突破“以客说客”的狭隘观念,利用丰富的展品,反映绚丽多彩的客家社会历史画卷。

其三,重点展示“客家婚俗”的古与今。通过陈列花轿、拜堂场面、婚床、陪嫁品及迎亲场面图画,组成了内容丰富、可视性强、喜庆热闹的展览。

“有的放矢,突出重点”是基本陈列形式设计的总体特点。为了与展馆古建筑风格相适应,陈展的展橱外,尽量保留原有的木构件,将展板缩小;并利用二进式中的天井周边悬挂、摆放生活、生产工具,一如在家院的感觉。纺织机、打草席机强调现场感,都制作一半,突出了视觉效果。

基本陈列中的几处亮点:

⊙“拜堂景观”:通过古戏台上的傀儡道具,生动地反映出拜堂的场景,正所谓“人生如戏”一般,人生小舞台,舞台大社会。

⊙“七巧桌”:已消失的民俗道具,一般不易看到。

⊙“傩舞面具”:正在抢救中的古老艺术之一,包括在祖地上自发独创的“五经魁”面具。

⊙“大腔戏”:为历史悠久的高腔戏种,明末由江西石城传入永安、尤溪,有“弋阳腔的活化石”之称。

⊙“梅林戏”:有“天下第一团”之称。

⊙“肩膀戏”:有“肩膀上的戏剧”之称。

三明市博物馆刘晓迎2004年5月21 日 

(责任编辑:三博)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