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当前位置:主页 > 学术研究 > 文论集锦 > > 正文 >

试论福建土楼之母——客家祖地土堡

2007-12-10 16:57 | 刘晓迎 |

内容提要:

一、“客家土堡”为“土楼之母”的由来。

二、福建客家土堡的渊源。

三、土堡的建造习俗。

四、客家土堡的分布。

五、客家土堡的综合评价。

六、土堡的保护和利用。

众所周知,作为2008年中国政府正式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唯一项目,福建土楼再一次进入人们关注的视野。“先有客家先人,后有客家土堡;先有客家土堡,后有福建土楼。”从隋末唐初巫罗俊“筑堡自卫”起,客家土堡历经了千年的演变,孕育产生了闻名中外的“福建土楼”, 成为中外游客旅游的圣地。如今,伴随着福建土楼的声名鹊起,人们将保护文化遗产更多的目光投向客家祖地闽西北三明。因为这里是客家土堡的创先之地,土堡(土楼)作为福建的古民居之一,无疑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它的沧桑,它的美丽,它的价值,不仅属于客家人、中华民族,更属于全人类。本文就客家土堡的渊源、演化、传播,及保护价值与利用提出看法,求教于方家学者。

一、“客家土堡”为“土楼之母”的由来

作为中国五大民居之一的客家民居——围楼,与北京的四合院、陕西的窑洞、广西的杆栏式、云南的一颗印齐名。而围楼只是概称,它包括赣南的围屋、闽西的土楼及粤东的围龙屋三大类型。在福建,民居的典型代表为土楼,既包括闽西土楼,亦包括闽南土楼,统称福建土楼。其实,土楼这种造型奇特、气势非凡的民居建筑模式,早在闽西北、闽西南屹立了上百、上千年,只不过最早在闽西北(宁化)出现时,它的前身便是“藏在深山人未识”的客家土堡。

(一)、三明土堡与闽西永定土楼的演进关系

闽西北的三明(主要指宁化)与闽西的永定都是客家人的聚居区,其各自的代表性建筑土堡和土楼,因建筑结构、平面布局和功能等方面存有一定的差异,更由于闽西土楼的名闻遐尔,易使人造成错觉,以为二者之间是互不相关、各有源头,其实不然。

1、永定的堡、寨源自宁化堡、寨。

宋末是客家人的第一次大迁移,正如北民南迁进入宁化石壁而传入坞堡建筑形式一样,随着石壁移民向闽西、粤东等地不断地迁徙,由城堡、坞堡发展而来的宁化堡、寨又传入上述地区。胡大新先生在《永定客家土楼研究》一书中说:“永定土楼之母——‘堡’和‘寨’,和宁化的土堡和堡外的寨,从名称到主要的建造方法、结构和功能,都或完全一致,或多有相同或相似。”“作为土楼主体的土墙,其基本夯筑技术,还有造、砌土砖的技术,在宁化的‘土墙屋’中都已经大致成熟。”“永定土楼主要体型之一的五凤楼,其基本结构和宁化‘九井十三厅’何其相似乃尔。永定县城温家的‘郎官第’,占地2千平方米,在纵向轴线上依次排列前厅、中厅、后厅,两侧为对称的横屋,这简直就是‘九井十三厅’的翻版。”应当说,宁化古石壁地区由于人口发展、饱和等原因,向外迁移而定居永定,为防御盗贼匪寇、虎狼野猪的骚扰及当地土著民的排外摩擦,为达到长期聚族而居的要求,家乡宁化的土堡与寨居处形式自然成为首选对象,这就是永定许多堡寨的来由。

2、宁化日益成熟的土墙屋夯筑技术,为永定“堡(寨)宅合一”土楼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宁化的土堡(寨),主要用于防御匪寇入侵,是由于高达4:1的客主比例,入住只是暂时性的;而定居永定的客家开基祖先们,首要考虑的是能长期为生产生活和防卫需要的居所,即适应当地生存就要对堡寨进行改造。于是,一方面运用宁化土墙屋埋“墙筋”等技术经验来改进土墙夯筑工艺,使墙体厚度大幅度降低,省出底层房间的宽度,墙体高度得以提升且固;另一方面,吸纳宁化“凿空屋”木构架简易轻灵的架筑方法,用立柱横梁偕同外墙来一起架造房间,让立柱分担外墙的承重,同时所有房间墙面,以及二层以上门窗、栏杆、地板等均用木料,又减轻外墙的负载。经过如此的改造,使生活区与防卫区合为一体,增加一层的房间数量,层数亦增加,中间辟为天井,用作采光、通风及公共活动场所,早期的“堡宅合一”模式得以诞生。六百多年前永定湖雷下寨“馥馨楼”的出现,当为这一时期“堡宅合一”的“活化石”。

3、宁化的“九井十三厅”建筑形式,伴随着永定客家人根基渐稳、经济实力渐强及对居宅质量的追求,翻版成为永定雍容华贵的“五凤楼”,并冠以“某某第”的称号。

明成化十五年,永定从上杭县分出,正式建县,其政治地位的提高,大大促进了永定经济、文化的发展。此后文化方面“人文鹊起,甲第巍科为数郡冠”崇尚读书之风盛行;经济方面,明代引进优质高产的烟草极适宜当地的土壤、气候等生态环境,其大量的种植面积及烟草加工业的发达,给永定人带来了滚滚财源,亦造就了一批大小富翁。于是,功名显赫或富甲一方的大户人家,追崇“高贵门第”的等级观念、尊卑秩序及富丽堂皇的气派,将来自宁化的“九井十三厅”演变为高贵豪华的“五凤楼”。如永定县城温家的“郎官第”五凤楼,高陂、坎市、湖雷等地也有数量不少的五凤楼。

4、宁化土堡与永定土楼的异同点。

其一,宁化土堡很少命名称“某某楼”,由宁化传及永安、大田的土堡与永定一样,基本都有命名。

其二,宁化包括清流、明溪等地的土堡采用“生土”夯筑墙体,属继承中原夯土板筑技术的早期夯土工艺,故土堡的墙体厚大且裂缝较多,因生土墙体较怕水,故土堡的墙基都有“小脚”墙基,高度1米以上;而永定的土楼采用“熟土”夯筑,即“三合土”(分湿、干两种,湿夯黄土、石灰、河沙比例为1:2:3;干夯黄土、石灰、河沙比例为4:3:3,也可以5:3:2),故墙体较薄,较不怕水,墙体石基较矮,通常在1米以下,有的设计在洪水线上即可。

其三,宁化的方堡大都建有“两点金”炮楼,呈对角分布;由宁化传及清流、明溪及永安、大田、沙县等周边乡村的土堡建筑,呈“三点金”分布,或前“二点金”,后“一点金”; 或前“一点金”,后“二点金”排列,其特点是防卫视野更宽广、无射击死角,总体防御性较强。而永定一带的土楼大都没有角楼,总体防御性减弱。

其四,后起之秀的圆楼,三明的永安、大田亦有,只是数量少,但圆楼门边都设有一角楼,防御性更强;而永定的圆楼并无角楼设置。

其五,三明各地土堡内建筑厅堂,如正厅(或后厅、上厅)都会设置神龛,上置祖先神位、灵牌或画像等,常年供有香火;而永定一带土楼建筑厅堂内,平常并无放置祖先画像或灵牌,只在祭祀或年节日里才设置。

其六,宁化堡、寨的建造,直至土堡的出现,是三明客家人将城堡、坞堡按南方山区气候、地理和环境的要求加以改造的结果;永定土楼的建造,直至圆楼的出现,是永定客家人将堡、寨按“堡宅合一”要求加以脱胎换骨的改造结果。故三明极具军事防御建筑的土堡,在永定演进为具有显著防卫功能的宏伟民居。

 

(二)、三明土堡与闽南漳州土楼(包括方堡员圆楼)的异同点

由永定县湖坑镇往南十多公里,便是漳州市南靖县的书洋镇,二者相邻。南靖人操闽南语,方言不同,尽管相距不远,祖先大多同是由宁化古石壁迁移而来,然而遍布各村的土楼与永定土楼总体相似,如熟土夯筑、合家居住等。林嘉书先生在《土楼与中国传统文化》一书中说:“南靖县17姓四类(圆、方、长方、半圆)土楼占有的家族来源中,有魏、林、赖、刘、丘、董、吴、萧、黄、王、詹、邓共12姓,占三分之二强。其中9姓讲客方言,3姓讲闽南方言。”同时指出:“极少数独立于闽南方言区中的零星土楼,如漳浦县锦江楼(圆楼)的林姓家族,则出于石壁。华安县沙建乡岱山村的齐云楼(椭圆形)的郭氏家族、诏安县李氏弧形土楼群(亦称半月楼)的李氏家族、平和县安厚乡梧坑社弧形土楼的曹氏家族等,他们的家族都根源于宁化石壁。”除南靖外,这里要说的闽南土楼,如华安、漳浦、龙溪、海澄等县与三明土楼有如下的不同点:

1、除华安县有纯生土夯筑之外,闽南土楼的外墙,大多数采用泥土、贝灰、沙混成的“三合土”夯筑,而不同于三明土堡外墙用生土及埋入“墙筋”的夯筑。

2、闽南土楼的墙石基较高,与三明土堡类似;许多土楼与三明土堡一样平时并不住人,遇到盗匪外敌入侵时,合家入住,共同抵御、避难。

3、闽南土楼内部布局,无位于中轴线上的公共厅堂(指祖堂),而设有位于一边的公共神坛,即祭神多。

4、闽南土楼的楼层大都分为独立单元,每单元自设楼梯,只顶层走廊各单元设门,门开时可以相通;这与三明土堡各层均相通、开放不同。

 

综上所述,土楼的前身为堡、寨,永定等地的土楼是在土堡的基础上演变而来,而永定的堡寨承传于宁化的堡、寨,故而说,三明客家土堡为“福建土楼”之母。

 

二、福建客家土堡的渊源

 

福建的客家土堡最早出现于闽西北,即宁化、清流一带,历史上有三百多座。

1、客家土堡的夯筑技术承传于中原汉代的板筑技术。

隋末唐初时期,宁化人巫罗俊就峒“筑堡自卫,寇不敢犯”①,当时所筑之城堡规模相当大,主要是防御性的。今从残存的城堡墙基范围来看,为现今的宁化淮土程脑上村的三倍,面积达几万平方米。筑城墙就需要夯筑技术,显然当时的夯筑技术承传于中原汉代的板筑技术。据河南安阳后冈遗址龙山文化层考证,在600平方米的范围内发掘了4000年前的38座房基,其房基的台基、土墙、垫土等均采用“夯土法”筑成,即先在地面垫土筑起高于周围地面的台基,然后在台基上挖出建墙的沟槽,再用处理过的纯黄土在槽内筑起土墙(包括土坯墙);屋内垫土亦是先夯打结实,再拍打垫土,最后用白灰抹面;另据河南淮阳县平糧台发现的4500年前的古城墙遗址,其城墙残高3至5米,底宽13米,顶宽8至10米,是采用小板筑堆法筑成的;而在河南郑州的商城遗址发掘的3500年前的古城墙遗址,是采用分段板筑法逐段延伸建筑的。上述板筑建筑法,与宁化石壁为中心的三明人夯土板筑法有种种相似之处;墙体内放入竹片杉条,则可追溯到汉代筑造长安城墙时期,那时在甘肃河西走廊一带建造烽火台或在沼泽地段建造城墙时,为增强土质粘性,常用芦苇充作“絍木”(墙骨)。

2、三明客家土堡在建筑形制结构上与坞堡一脉相承。

西汉时期,在西北边陲还出现了坞堡这一建筑形式,从对出土的坞堡模型及所进行的研究表明,坞堡乃由城的建筑形式演化而来,其特点是四隅建有角楼。坞堡传入中原约在王莽末年,当时的显贵大族纷纷修坞筑堡,即使是千里之遥的广州受其影响也出现坞堡建筑,如广州市出土的东汉坞堡模型②可窥一斑。四周建有角楼,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就是一种小型的城或小型的城堡,这与三明地区唐宋以后的客家土堡已经很接近了。宁化早期的方堡,用黄土(生土)夯起四方形的高大围墙,墙厚是一个房间的纵深加走廊宽度,可达一丈五以上,二层的房间以底墙为地面,走廊朝里,对外开内大外小的射击孔,并建有“二点金”角楼,当由坞堡演化而来,即形制结构上一脉相承,平面均为方形或矩形,外立面为高大坚固的墙;坞堡四周建有角楼,宁化方堡建有对角的“二点金”,其位置大多选择在易守难攻、便于进退的安全地带,甚至有的建于小山头上,还在前方扼要处设“寨”,修有战壕等防御工事,这种堡寨结合的形制正是从城堡、坞堡演化而来,是三明土堡的“前身”,此其一。其二,汉代的坞堡内已有“厅堂”,但是其功能不详,而从大量出土的坞堡模型来看,“厅堂”功能之一便是祖先灵魂安息的地方,今日三明各地的土堡,其中间开天井的方堡后向厅堂或是堡内建筑的“厅堂”,乃是安放祖先灵位并从事祭祀祖先活动的场所,亦是一脉相承;其三,东汉六朝时期的坞堡内部,辟有手工业作坊,同时从事家畜家禽的饲养,此种封闭性的自给自足的生产生活方式,与相承至今的宁化等地土堡并无二致。

3、客家民居殿堂式、五凤楼建筑形式亦源自黄河流域的传统建筑文化。如宁化石壁的九井十三厅“大夫第”,长方形的布局,是以正厅、前厅、后厅及大门、门楼为中轴,东西配置厢房的,讲究对称、主次;进入门楼,迎面即是一口大池塘,池塘左右各一个花园;大门前有一游坪,其左右两侧各有一个水池,亦讲究对称。这与3500年前的河南偃师二里头夏商之际的王家宫殿,是由堂、庑、庭、门等组成的主次分明、布局严整的建筑颇为相似的;亦与陕西岐山凤雏和扶风召陈村发现的西周初期殿堂式建筑一脉相承。如岐山风雏遗址,是以上门道、前堂、过廊、后室为中轴,前后二进、东西厢房配置,讲究左右对称。

上述种种相承关系显示,历史上西晋“永嘉之乱”后几次北民南迁进入宁化石壁等地,便将坞堡这一建筑形式传入了宁化;而后传及清流、永安、大田、沙县等周边县;并随着宁化客家人的外迁而传到闽西、闽西南、粤东一带。如宁化的方堡及“九井十三厅”建筑等便是永定土楼的“前身”,只不过是三明的土堡防御性为主,永定的土楼堡宅结合为主;宁化一带的围龙屋(前方后圆)便是粤东如梅州等地围龙屋的“前身”,这与上述两地的客家人其祖先十之八九都由宁化石壁迁出有密切的关系。

 

三、土堡的建造习俗

 

宁化一带建造土堡都以粘土为主要建筑材料,并在宋人《营造法式》基础上改进夯土技术,使中原的夯土板筑技术在这里得到发扬光大,继而建造起宏伟壮观的土堡,而后在三明各地被普遍采用,直至随着石壁人的外迁而传往闽西、粤东等客家人居住的地方。北宋李诫编修的《营造法式》曰:“筑墙之制,每墙厚三尺,则高九尺,其上斜收,比厚减半;若高增三尺,则厚加一尺,减亦如之”。若按此法,则一座四扇三植的二层土墙屋墙体占宽将达到一丈五尺,几与室内空间等宽,无论占地面积还是工程建造都使经济不发达的客家人难以承受。聪明的石壁人改进“舂墙”的尺寸,用长约五尺、宽约尺许的厚木板作夹板,一端与长约1.2尺的木板连接制成“墙枷”,当毛石墙基垒好后,即可将墙枷架上,中填经过洒水拌和的黄土,即手握成团撒地即散干湿合宜的黄土,用“舂手”分层夯实,中埋“墙绷”(竹片枝条)增强其拉力,填满后退出再舂一“枷”,使其首尾相接,连成一体;如此一道一道,层层加高,直至设计高度;此改进之夯土板筑技术,墙高二丈,墙厚竟不足一尺半,即使再加高一层,也不必增加墙厚。这对宋以后土堡的建造节省了大量的财力与劳力。

高大壮观的土堡常令人惊叹不已,而夯筑土堡的工具是如此简单又出乎人们的想象:墙枷一副、舂手两根,大小拍板若干,各种鲁班尺、杨公尺、三角尺、水准尺若干,泥刀、竹刮刀、锄头、铁锺,木铲、铁铲、簸箕若干,及绳线一盘等。这些简单的工具造就了享誉中外的客家土堡,除了改进原始落后的夯筑技术手段之外,便是高度发达的宗族精神所然。

通常,建造土堡所需的程序有:选址、伐木、动土、平基、定磉、驾马、穿扇、封基、夯墙、竖柱、上梁、锯檐檩、钉屋檐等十八道工序,三明各地大同小异,基本一样。永定一带则为选址、开地基、打石脚、筑墙、献架、出水、装修等,工序基本相同。限于篇幅,只阐述几道工序:

选址:石壁人凡做新屋,都要聘请堪舆(地理)先生来看“风水”、“龙势”。“风水”对造屋来说,是以“村”而论的。同样,土堡也讲究定位、朝向。一般说,建造土堡多取南北座向,既向阳避风,又温暖宜人;其谚云:“耕南田,住北屋”即是注脚。理想的土堡地址,要左有流水,右有道路,前有池塘,后有丘陵,方为最佳风水宝地,亦符合“四灵”说,即“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龙势”指堡址与山水走向、地形的关系,建堡要取有“龙势”、“龙脉”的山丘,这样才能人财两旺、飞黄腾达。地理先生的堪舆学呼地形山势为“龙”、“局”、“水”;“龙”主人丁,“局”主功名,“水”主财路;“龙”又有“来龙”、“分龙”、“过龙”之分,建堡对山脉的选择要求“发脉雄壮,奔腾有势”,为了接应来“龙”,要选择树木成林、郁郁葱葱的“后龙山”;对“局”的要求,其总脉分出的支脉山峰,须重重环绕,似公堂格局,要有旗有鼓,印案兼备,坐镇基地,犹如元帅升帐一般气派;对“水”的要求,最好前方的水势,不得直来直去,冲走财源。同样,下述的诸多忌讳也影响着堡址的选择,如后龙山的高底应与新堡高底相和谐,若后山高,土堡可以做的高一些,反之亦反;左右地势高低应遵循“不怕青龙高万丈,最怕白虎高一拳”的说法,可以左高于右,万不可右高于左;忌讳在易攻难守之处建堡,也忌讳在塔冢、寺庙、炉冶、故军营、草木不生之地建堡,还忌讳正对山坑、沟壑、道路等,避免“冲射”。如果实在避不开时,则应另辟途径避煞。以永安安贞堡为例,风水显然是首要的:相传,当年选了好几位风水先生进行勘察,看了许多地点都不满意。后来有一位云游四方的赣南风水先生,到实地察看一番后,选定现今的堡址对池占瑞说:“此处是风水宝穴,背负天马山,是大象卧岗,而这里正好是象鼻眼,是一处难得的宝穴!”然而,池氏父子望着这层层梯田烂泥,怎么想都不可能在此建堡。见状,风水先生开导说:“松木下地同石烂,将松木填埋下去,松木遇水是越浸越坚硬,几百年都不会腐烂。这是‘根基牢固、永发其祥’的象征,建成后必定紫气东来,五福盈门。”果然,在埋了二十八层松木作成坚固的地基动工后,一是池连贯取字“卧岗”并荣中“拔贡”;二是池占瑞又得一子,加之“升梁”之喜,共是三喜临门!上述只是传说而已,其实建土堡的风水,讲究的是择地、方位、布局等,协调的是朝向、日照、通风、防洪、排水等条件。地理先生是如何选择安贞堡的堡址呢?今天看来果然有讲究:安贞堡后有一座象形山,形如一个蹲距安稳的卧象,拥有风水的“卧龙”龙脉条件;左右皆有低矮的山丘护持,具备风水“左青龙、右白虎”的要求;此外,左右两边均有溪水自西向东流下,符合风水流向出入理论;整座堡址位于山脚处的中心位置,符合“喜地势宽平,局面阔大,前不破碎,坐得方正,枕山襟水,或左山右水”的风水理论。然而,上述四类条件及相互关系,原本堡址的朝向应为坐北朝南“负阴包阳”的格局,但今安贞堡的朝向却为坐西朝东,又为什么呢?原来是为避煞所然,取“紫气东来”格局:背靠天马山(象形山),左临骑虎山,有青山环抱、碧水长流,其生态环境呈现一派安定祥瑞之气势。“背山”可防御冬季西北风;堡址在山脚下,有利于采用地表水和地下水,可排可蓄;“面水”可方便饮用、洗涤,而门前有腰带水环抱,可“财源茂盛,大富大贵”。

动土:一旦堡址选好,土堡规模确定,布局安排妥当后,由地理先生择定“字向”(天干地支朝向)后即可破土动工。动工大多选择在农事闲暇、雨水较少的冬季,何日动工还须地理先生择定,以避开不祥之日。动工之日,堡主子孙的生肖中有与建堡年份相冲相尅者,还须避开以祈安吉。“相冲”是指天干地支纪年的,凡天干中的甲庚、乙辛、丙壬、丁癸、戊已相冲,地支中的子午、丑未、寅申、卯酉、辰戌、已亥相冲,如庚午年兴工,午与子相冲,凡子年出生者皆应避开。动工吉日良时,由地理先生或泥水匠、木匠也可,手执雄鸡进行“发彩”后,杀鸡淋鸡血于木桩上,将带血木桩钉在地基上,随后动土挖基。待墙脚基坑挖好后,须再次“发彩”,随后由泥水匠摆放石块,就可以砌筑了。

筑基:基坑有大有小,视堡的高度、规模而定,如宁化泉上土堡,基槽(俗称大脚,地面以下)的宽度在10-12米左右,墙脚(俗称小脚,地面以上)的宽度6米;永安安贞堡的基槽达8米宽,墙脚宽4米。基坑的深度视土质与堡墙高度而定,通常三层楼以内,深度在60-80厘米之间。待基坑挖好以后,便可以垫墙基、砌墙脚了。宁化一带的做法,除了在堡四角用整块的巨石垒砌外,鹅卵石或毛石的砌法也有讲究,即大面要朝下、朝内,小面则朝上、朝外,中间采用小石填充塞紧,再用三合土勾缝,使其坚固不易被撬开。“小脚”的高度不一,按设计好的高度垒砌。如安贞堡的小脚高度达7米左右;沙县水美村的双元堡,其小脚的高度3米多。

舂墙:墙脚砌成干固后,便可以上墙枷夯筑土墙了。由于墙体宽度大,又是采用生土夯筑,第一步是在墙基两侧各夯一枷板墙,每侧首尾相连,一道又一道,连成一圈,之后在两枷之间再填土夯筑。如此层层加高,中间需停工3-5日,以待墙体干燥结实。每枷夯筑填土,分4-5伏土不等,每两伏土时需放入竹片木条,俗称“墙棚”,起拉结作用,以防开裂;堡墙转角处的“墙棚”要选较粗的条木, 固扎成L形,以增强拉力,使土墙不易倾斜变形。夯筑土墙看似简单,其实有许多讲究,如用“舂手”分层夯实时,需每伏土沿宽度、长度两个方向,每隔一定距离舂一个窝,此窝需重杵,即连续舂两下,使土相互黏结。此外,行墙一周后要反方向进行,即轮流夯筑,求得墙体更加牢固;在墙体还未被风干之前,需要采用大、小拍板对墙体进行修补,使墙面平整、光滑、结实;墙体的下宽上窄也有讲究,每层收分自下而上,只收墙的内面;若是向阳的一面,其墙体要有意识地倒向背阴一侧,让向阳的墙体经过收缩后自然回正;通常一层墙体夯筑后要停工半年时间,使墙体干固坚硬。所以说土堡的建设工期较长,需3-5年时间。

舂墙者在建堡期间,与堡主一样有许多的忌讳,如不得说“跌死”、“倒塌”之类的不吉之词;工匠的工具如尺、墨斗、木架等不得被妇女踩踏或跨越,否则不吉利,尺寸将会出现误差等现象,当然这具有迷信色彩,却也从另一侧面反映出建堡者的心理定势,以祈建堡顺吉。此外,堡楼层的棚桁以单数为吉,如7、9根为宜;瓦桁(承载屋顶)亦是一样,以11、13根为宜;承载瓦片的桷子,则以双数方吉利,桷子间的距离以6.2寸至6.5寸之间,而不得6.1寸或6.6寸;当放置和钉住桷子时,匠人要边念“天、地、人、富、贵、贫”,边依序放置桷子,最后要合天、地、富、贵四字方吉,忌于人、贫二字,俗谓:“钉天钉地莫钉人,钉富钉贵莫钉贫”;再有,桁木的放法也有讲究,即头尾朝向不一样,一般说,桁木应桁头朝左,桁尾朝右,对着厅堂的桁木,则应全是桁头,桁尾一律朝外,以示堡主对祖先的敬重,以祈合族兴旺发达;上厅堂承瓦的桷子料,讲究的一根到底用料,中间不对接,取自同一根杉木,一根锯成四片使用,不能多也不可少,取“和合”意,中央桷子若是用同一根杉木所锯,不掺入其它杉木桷子的,堡主更喜,取“千年和合”之意。

上梁:三层四方堡中间为天井的,一般在堡后楼三楼中间设厅;若有堡内建筑,如殿堂式、府第式等,下、中、上厅堂,都有“上梁”,此梁名称为“随脊檩”不作为承重梁,其上还有“脊檩”,一般间隔几寸;民间所说的“梁不载四两”指的就是“随脊檩”。这也是客家土堡独有之处,与闽南土堡不同之处。旧时规矩,“梁树”须“偷伐”才吉利,即事先找寻到合适的杉木树,择定吉日良时,便可明目张胆地去伐。当放倒树时,预先要安放垫木,不使“梁树”落地,经削杈剥皮量裁,再用红布(一般是六尺)系好抬回家中,由木匠处理待用。在地理先生拣好的日子,将大梁抬往厅中头左尾右放好,厅中置一方桌,木匠的“五尺”,泥水匠的砖刀、五尺线,地理先生的罗盘等物摆放上桌;屋主的算盘、镜子、厘戥等及供品如二个红蛋、各三碗荤素菜、血碗、茶、酒等也都摆放好;桌下一木盆注水,水中放土砖一块、铜钱水枚、砖上置一灯盏,用十二根灯芯点燃,合成金木水火土五行;一切就绪,由地理先生或木匠或泥水匠在“师桌”前恭请祖师,先烧纸钱,再默念“请师咒”:“××××年号××省××县××乡××村×××(屋主姓名)新建华堂,弟子拜请祖师及天地诸神××等前来镇妖驱邪,祈保千秋鼎盛,万载兴隆……”毕,先由木匠祭梁,其祝文曰:“贤东送我一把瓶,瓶中装酒满盈盈,先敬天,敬予天上众神仙(向天浇奠);后敬地,敬予山神与土地(向地浇奠);天上地下都敬过,鲁班弟子亲口尝(尝后浇梁头),一杯酒,祭梁头,代代子孙出王侯;二杯酒(浇梁中),祭梁中,代代子孙在朝中;三杯酒(浇梁尾),祭梁尾,代代子孙享富贵”。泥水匠则祭柱础、木柱。祭毕,木匠“发彩”:“日吉时良大吉昌,今日祭梁正相当。”随后以斧杀鸡,将鸡血淋于梁上。再曰:“一点红花祭梁头,代代子孙出公侯;两点红花祭梁中,代代子孙仕朝中;三点红花祭梁尾,代代子孙享福贵。”祭毕,将9个铜钱贴于梁木鸡血上,撒些花米、芝麻于梁血上,寓长久发达;还须在大梁正中钉上“八卦”,八卦中心再钉上用六尺红布打成的球形梁心结,挂上“梁米袋”(内装毛笔、墨条、月历及装有盐茶五谷的小荷包),并将“万载兴隆”红字贴于梁上。此后,堡主交给木匠“缠梁”红布条,在梁上左侧缠绕三圈、右侧再缠绕三圈后“发彩”:“贤东送我一匹绸,此绸出在苏杭州,左缠三转出宰相,右缠三缠出公侯。”毕,由地理先生主持“发彩”,先撒“梁米”,堡主一家人则用衣襟装米。随后,开始将大梁两头用粗麻绳系牢,由木匠、泥水匠共同帮忙拽起,此时大梁须平衡上升,不可一头高,一头低(粤东一带则是先抬左端,后抬右端),待大梁落入“落狮口”(屋脊预留的缺口)后,木匠、泥水匠同时“发彩”:“一对金柱竖上天,黄梁登位万万年”。梁放置好后,还须将亲友祝贺送来的一笼糖糕压于梁上,堡主亦须用“梁米袋”(内有金、银洋等贵重物品)压梁。此日,堡主依俗宴客,地点即在新堡中开席,庆贺上梁,酬谢所有匠人、亲朋好友及帮工等。

一座土堡的工程,还有许多的项目,如内装修:安楼梯、铺楼板、置楼栏、安门窗等;外装修又有:开窗洞、给排水系统、廊道、大门、粉刷、厨房灶台、石台阶安装等,前后亦需一年时间。其中做灶亦有讲究,先要敬灶神,还要选吉日良辰。宁化一带,称灶神为“灶君”或“灶君老母”、“灶君太太”等。做灶前一日,就须备好料;是日良辰前一刻,先在灶位墙上挂上一个牛轭,并贴上制煞符;到了良辰就可以动手划定灶位方向及范围。灶位座向一般与厢房同向,不与门同向即可。灶的尺寸一般是固定的,并赋与其特殊的象征意义。如灶长五尺,是为“象眼”,宽三尺为“三才”,高二尺四寸合“二十四节气”;灶门高一尺二寸,合“十二时辰”,阔八寸合“八卦”;共设二口锅,合“日月”等等。灶做好后,要将预先准备好的“灶神图”贴上。每年农历十一月、十二月,墟上都有卖灶神图摊点,选择灶神图时,要注意图上方向与自家灶门方向一致的,这样较好烧火,否则不利。石壁一带供奉的“灶神图”,图文并茂,人物有灶神夫妇、一对童子及四人;灶神夫妇处图正中坐像,前有供桌,上有供品、香烛等;桌前一侧(或左或右,供屋主做灶门时选择)有灶,灶前四人一狗,其中一人正执叉烧火,灶边还挂有刀、铲等用具;图上文字内容亦丰富,顶格处为“神之格思”、“东厨司命主”;图两侧对联则是“上天奏好事,下凡降吉祥”;图下部还有每月“刮锅忌日”;并注有“司命灶君姓张,三月初八寿诞,每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上天奏天曹至三十日子时回位;每月三十日将人间善恶上奏玉帝”等字样。灶做好后,主妇按时辰生火,或爆米花、炒酥豆,分与邻里分享,取“添丁”意;或煮鸡、做米果,点香酬谢“灶神”。

出煞:整座土堡建成乔迁前,要举行驱赶新堡中邪魔鬼怪的“出煞”仪式,此后就可以乔迁安居了。

乔迁:新堡落成,择吉乔迁,亦有讲究。前一日就须请好村中多子多福的老年夫妇届时为新堡开大门。是日一早,堡主家人分工准备,长辈在前提灯笼、火把领路,男丁们挑着柴、碳、饭甑等,主妇、小孩帮忙拿厨房用具等前往新堡。石壁一带乔迁新堡先要“进火”,即从老屋带来火种,或在新堡外将老屋带来的火柴松明点燃后进新堡灶间,有出嫁的女儿,亦要在娘家(新屋)“点火种”。良辰一到,祭“门神”毕,鸣炮“开门”,由老夫妇打开大门,边开边诵:“左门开,财丁来!右门开,富贵来!财丁富贵一起来!”,堡主家人即可入宅。石壁人乔迁时,还要从老宅老灶做好一甑饭移到新灶上,称“接火”,由男主人捧祖宗牌位,女主人小孩端灶神木牌,一路上鸣放爆竹来到新堡。族亲朋友帮忙乔迁者,不论老少男女,都须手拿肩桃些东西,不得空手入宅,图个吉利;贺礼者所送礼物常取谐音祝贺主家,如芹菜(勤劳)、青蒜(善算)、豆腐(致富)、酵饭(发家)等。这天,主家要请“入堡酒”,酬谢堪舆先生、泥水师傅、木匠师傅等,族中长辈、亲友等共庆乔迁之喜。

 

四、客家土堡的分布

 

1、闽西北历史制置

    三明,地跨闽境中、西、北“金三角”及闽赣结合部。夏商周时期分别属扬州地、七闽地、楚国地,秦汉时期隶属闽中郡及扬州会稽郡东冶县。自三国魏黄初元年(220年)起,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至南宋绍定元年(1228年),先后隶属建安郡、临汀郡、建安县、建州、闽州、丰州、剑州、南剑州辖区;元朝(1271~1368年),分属南剑路、延平路、邵武路、汀州路;明清时期(1368~1911年),分属汀州府、延平府、邵武府、永春州、龙岩州;民国初年属北路观察使署,继而分属建安道、汀漳道、厦门道,后实行新的省、县制,各县均直属于福建省政府,又曾一度分属第二、第六、第七行政督察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分属永安专署和南平专署。1958年4月,三明辟为重工业基地后,即成立省直属的三明重工业建设委员会;1959年2月,成立省辖三明人民公社筹委会;1960年1月改为省辖三明市;1963年4月改为三明专员公署;1968年10月,成立三明专区革命委员会;1978年3月后,改为三明地区行政公署;1983年4月,撤销地区行政公署,改为省辖三明市,实行市管县体制,下辖永安、大田、尤溪、沙县、将乐、泰宁、建宁、宁化、清流、明溪10个县(市)和梅列、三元两区。

2、土堡的分布区域

三明辖区有3个纯客家县,分别为宁化、清流、明溪,历史上曾分属临汀郡、汀州府,客家土堡分布的主要区域便是以宁化石壁为中心的上述3县。此外,三明辖区还有非纯客县,包括建宁、永安、三元、梅列、沙县、将乐等县(市、区),及大田等县部分客家乡村,由宁化传及的土堡多分布在建宁、永安、大田、沙县等地。 

凡地球上存在的地物都有自己的名称,如福州的鼓山、泉州的开元寺、厦门的鼓浪屿、三明的麒麟山等等,即地名是一种特殊的符号,表达的是人们与大自然接触时的感受。从三明各县乡村的村名中亦可发现土堡的历史痕迹,有许多村庄取名时就以所在地的土堡这一显著的建筑特征来命名。如土堡村、土楼村、上土堡村、下土楼村、里土堡村、土楼内村、老土楼村等等。笔者上世纪末曾对三明各地的地名来源有过调查,发现以土堡、土楼来命名的村庄相当的多,如纯客县宁化县就有5个乡镇13个村庄,清流县亦有5个乡镇7个村庄,明溪县有4个乡镇5个村庄;非纯客县中亦一样,如建宁县有4个乡镇15个村庄,沙县有8个乡镇17个村庄,梅列区有1个乡镇2个村庄。由村庄以土堡来命名的情况,可窥各地土堡的大致分布。

2006年,笔者参与全市土堡课题调研,对闽西北的土堡历史、数量、现存状况有了比较详细的了解,从纯客县来说,最早的土堡(城堡)出现在宁化的古石壁(今淮土程脑上村),为隋末时期;就数量来说,3个纯客县以宁化为多,历史上约200多座,清流次之,明溪又次之;非纯客县中,以永安、大田、沙县建宁、尤溪为多,梅列、三元次之,泰宁、将乐几乎没有。全市土堡大约2000多座,现存的土堡及遗址数量约百余座,其主要分布情况是:

宁化县9座(城郊乡俞坊村土堡、社背村土堡;淮土大桥土堡;泉上镇泉上上土堡、泉上土堡、豪亨土堡、延祥土堡、谌家地土堡、铁罗坑土堡);

清流县4座(邓家乡田中村上土堡、下土堡;灵地镇灵地村老土堡、新土堡);

明溪2座(夏阳乡紫云村风云寺堡、沙溪乡梓口坊村底新厝堡);

永安市21座(安贞堡、会清堡、溪源土楼、上吉山土堡、复兴堡、洋尾土堡、东山土堡、易安楼、黄坑土堡、正远堡、永盛楼、固吾圉土堡、永峙楼、允升楼、黄城寨、福临堡、岗陵堡、成志堡、治元堡、福安堡、敦仁堡);

大田县20座(琵琶堡、芳联堡、安良堡、攀贵堡、绍恢堡、萃芳堡、鸿禧堡、万厚堡、万全堡、延庆堡、光裕堡、福塘土堡、步云楼、凤阳堡、泰安堡、聚星楼、潭城堡、龙会堡、仁寿堡、旗峰堡);

沙县4座(双吉堡、双兴堡、双元堡、水美土堡);

梅列区1座(陈大镇长溪村茂安堡);

三元区1座(莘口镇曹元村曹源土堡)。

 

五、客家土堡的综合评价

 

三明客家土堡,始于隋末唐初,历经宋元时期,经过明代的早、中期发展,明末、清代、民国时期达到成熟期,并一直延续至今。

1、土堡的特点:

一是突出的防御性。建土堡的目的主要用于防御土匪入侵,其厚实的堡墙、墙角建有炮楼为显著特征之一;底层和二层均不对外设窗,三层虽对外开窗,亦是内大外小的长型喇叭口,作为瞭望、射击和通风,墙上布有密集的射击孔及防火攻的注水孔;一般只设一个大门,多为双重门,且外重门均包贴铁皮,门上方还设防火水槽及注水孔。

二是求实的经济性。构筑土堡的材料主要是黄土和杉木,可以说取之不尽;尤其是黄土,用时取自山坡,十分方便;毁时可重复使用又不造成建筑垃圾;建造土堡的施工技术较易掌握,可以说是原始落后的技术手段,当地人就可操作完成;一般施工季节安排在农闲的冬季,既干燥少雨,又易集中大量劳力,从而降低了建堡费用,无须积累大量资金才动工。

三是讲究的坚固性。无论建于田园之中,还是山坡之上,土堡墙基都较高,一般在1米以上,其做法是用大块卵石筑基,并且大头朝里,小头朝外,缝隙用掺有红糖、糯米、白灰等拌合的三合土勾填,既坚硬又不易遭受破坏;墙体之中都埋有竹片木条等水平拉结性筋骨,防止日久年深产生裂缝,可保整体结构无大恙;为防墙体遭受风雨侵浸受损,挑檐出口较大,通常设计1米多的屋檐。

四是良好的物理性。厚实的墙体,由于是生土夯筑,往往厚达3米多,如此宽度的墙体,使堡内形成冬暖夏凉的小气候,有的堡内还设有藏窖,温差不大的环境能使物品易于保存;加之顺畅的给、排水系统,既使是降雨量大的春季,堡内乃十分适于族人居住。

五是和谐的独创性。从城、坞、寨演变而来的三明土堡,整体造型上表现出自己的独创性;年代最早的是宁化淮阳村的程脑上城堡,始建于隋末唐初,据现今考察,应为大城堡;而后,三明境内建造土堡以方堡为主,从建筑平面看,有正方形、长方形、前方后圆形、不规则形等,除永安、大田建有个别圆堡外,三明各地土堡以方堡、前方后圆堡(围龙屋)为多;从建筑造型上看,又有正方堡、长方堡、殿堂式、府第式、五凤楼(九井十三厅)、圆堡、椭圆堡、马蹄形堡、琵琶形堡等多种模式。不论哪一种模式,均为生土夯筑,具有底墙厚大、墙角设炮楼(俗称铳角)的特点,是闽西土楼、粤东围龙屋的前身。

2、三明客家土堡的价值:

一是历史文化价值。它作为七世纪以来各个时代大量实物形象和文字资料的载体,从不同侧面展示了自七世纪至今这种奇特的生土建筑艺术的产生、创新和发展,也为特定的历史进程、文化传统、民族民俗的发展与演变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证据。从三明境内最早的城堡种类、布局、建筑材料及方法来看,与两晋时期南迁的中原汉人故地密切相关,即三明客家土堡与黄河流域建筑文化有着极而密切的渊源关系,其演化经历了城堡——堡寨——土堡这一过程。

二是“客家土堡”实为“土楼之母”。其一,永定的堡、寨源自宁化堡、寨。其二,宁化日益成熟的土墙屋夯筑技术,为永定“堡(寨)宅合一”土楼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三,宁化的“九井十三厅”建筑形式,伴随着永定客家人根基渐稳、经济实力渐强及对居宅质量的追求,翻版成为永定雍容华贵的“五凤楼”,并冠以“某某第”的称号。其四,永定、南靖人的祖先大多是由宁化石壁迁移而来,他们的家族都根源于宁化石壁。

三是“三明客家土堡”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之一。由历史上2000多座到目前只剩下不足50座,弥足珍贵。尤其是三明客家土堡的独创性、历经发展演变而保存的完整性(堡寨、四方堡、前方后圆堡、圆堡),集福建土堡、土楼大全。随着“福建土楼”申遗步伐的到来,作为“土楼之母”的“三明客家土堡”将有观“三明客家土堡”而知“福建土楼”的优势,必将成为三明、福建,乃至国内外文化遗产的特色品牌。

四是国内外专家学者给予了高度的评价。2004年8月,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罗哲文组长视察大田县芳联堡后赞道:“建筑结构奇特、科学,与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永安安贞堡是两种不同的风格!”对大田县的琵琶堡也说道:“巧用地形,形状奇特!”厦门大学秦长安教授、南京大学地理系包浩生教授考察芳联堡后亦赞道:“福建古建筑一大特色!”“奇异建筑,艺术之彩!”1997年10月,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李乾朗教授、台湾《汉声》杂志社吴美云总编率“中国民居考察团”考察安贞堡后题词:“固若金汤,美不胜收!”等。2007年8月,联合国科教卫委法国专家菲力普先生来北京,见到“三明客家土堡”的照片时感到“陌生又意外”,并十分高兴地说:“跟土楼不是‘同日而言’的东西,很有特色。”他说:“与土楼是一拨的,也是申遗的一部分。”

 

六、土堡的保护和利用

 

(一)三明客家土堡的现状

通过对宁化、清流、明溪等县(市、区)土堡的调查,现存的三明客家土堡可以分为保存较好、一般、较差和空壳四种。

1、较好的土堡,指堡墙墙体基本完好,自建堡起堡内就有人居住,堡内建筑基本完好,各项功能基本保存。如:安贞堡、福临堡、正远楼、双元土堡、芳联堡、绍恢堡、光裕堡、步云楼曹源土堡等。

2、一般的土堡,指土堡墙体部分已损,屋面小部分损坏,木结构大体完好,无人居住的土堡。如:琵琶堡、泰安堡、俞坊土堡、允升楼、上吉山土堡、黄坑土堡、永峙楼、曹源土堡、上土堡、水美土堡等。

3、较差的土堡,指墙体损坏较大,几处以上墙体倒塌,堡内建筑损坏较大,屋面破损严重,木结构稳定性差,若不修理无法上楼,大部分建筑不适合人居住,各项功能丧失等。如:双兴堡、双吉土堡、固吾圉堡、东山土堡、会清堡、复兴堡、敦仁堡、黄城寨、岗陵堡、鸿禧堡、龙会堡等。

    4、空壳的土堡,指只剩堡墙或部分墙体,堡内少或无建筑的土堡及遗址。如:茂安堡、泉上土堡、聚福堡、万全堡、潭城堡、延庆堡、聚星楼、安良堡、成志堡、治元堡、福安堡、永盛楼等。

(二)客家土堡的保护情况

从目前的保护状态看,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土堡有4座,其中1座为国家级文保单位,其余3座)为市(县)级文保单位。

(三)保护与利用

由上述土堡的现状知道,较好的土堡10座,约占1/4;一般的土堡10座,约占1/4;较差的土堡11座,占1/4;空壳的土堡12座,亦占1/4强;目前列入保护的土堡4座,只占1/10。因此,抢救保护土堡和发掘利用土堡资源,打响“三明客家土堡”品牌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两大方面:其一是主观因素方面,即高度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主动及时地纳入城乡建设等保护规划之中;其二是客观因素方面,即为抢救保护土堡创造适宜的机制与环境,积极发挥各级政府作用等。就科学有效地保护客家土堡文化遗产、促进经济旅游发展等方面而言,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倡导“世界文化遗产”意识,营造全民保护文化遗产的健康环境。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要求,三明客家乡村的新家园建设步伐明显加快,不可避免地加剧了乡村人口、土地、资源、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矛盾,给文化遗产保护带来了极大冲击,其中客家土堡日趋衰落的现象已成为文化遗产保护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反思福建土楼“申遗”中所遇到的诸如土楼内部、环境整治、山体绿化等要求,尤其是诸多的“补课”如“申遗”目的意义、保护管理常识、公民行为规范、法律法规知识等,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在客家土堡抢救保护中,必须大力倡导“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当村镇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发生冲突的时候,为了保存不可再生的土堡这一珍贵文化遗产,所有的利益必须做出让步和牺牲。为此,需要立法、执法来保证文化遗产的安全性。从本省永定、南靖等地的经验来看,土楼的保护工作不是独立的而是多元的,从宏观来说涉及政府职能,从住宅建设来说涉及规划,从维修来说涉及资金保障,从管理来说涉及社会监督,从保护来说还涉及公众参与等等。所以,唯有各级政府重视、各种手段宣传、各项措施到位,不断提升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社会公共形象,实施文化遗产保护的全民动员,才能使土堡的保护不孤立于社会之外;同时,通过广泛开展文化遗产保护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活动,让更多的人为土堡所带来的愉快、熏陶和启迪的同时,进一步增进人们对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形成全社会关心、爱护并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氛围。

2、建立健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制定、落实区域乡村(家族)保护规划。

客家土堡文化遗产保护的好坏,关键在于决策。客家土堡文化遗产的管理者和决策者必须不断提高自身历史文化素养,对本区域的历史、对土堡、对人民负责的态度,组织开展对境域土堡的调查和分析,明确当前土堡的抢救、下一步的维修和未来保护的定位,制定出符合科学发展的城乡发展规划和包括土堡在内的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使客家土堡在得到有效保护的前提下,通过挖掘历史文化内涵,抢救维修土堡建筑,使土堡文化遗产为城乡发展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具体而言,注意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探索区域整体发展战略,将土堡文化遗产纳入本地城镇乡村建设的保护规划之中。土堡所在地的各级政府要通过实施区域规划,在继续加快发展的同时,有效地促进土堡文化遗产及其环境的保护,将土堡文化遗产及其环境保护的理念和要求贯彻到各级规划的各个层面。

二是要制定土堡文化遗产的保护规划。对保存较好、特色明显、年代久远的重点土堡,要加强勘察、测绘,制定保护规划,并逐级上报保护等级,争取纳入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范围,以利于申请保护维修资金。一般性及较差的土堡,有条件的亦应进行勘测申报,进一步扩大保护范围。

三是要鼓励土堡的堡主家族对保护土堡的积极性,有条件的应加大对土堡抢救性维修资金的投入,在财力、人力(专家、技术人才)上予以扶持和帮助。堡主族人亦应积极配合,力所能及地投入保护工作,如成立土堡保护小组,指派专人管理,及时疏通排水系统,做好防火防盗等工作。

3、遵守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注意保持和发扬区域特色。三明客家土堡是福建土楼的前身,在建筑材料、结构、功能等方面有别于永定、南靖土楼,这是三明客家土堡的唯一性和特殊性。因此,土堡的保护不是一项简单的、短期性的建设行为,而是一项高层次的、长久性的文化活动。从文化遗产保护的原则来说,必须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在土堡的抢救维修中,要坚持保护真实性和完整性,不改变土堡的原状;同时,高度重视客家区域的发展带来客家文化的趋同问题,重视客家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客家区域(闽西北、闽西、赣南、粤东)文化的差异,重视客家文化多样性的保护。

4、在实施客家土堡文化遗产保护的同时,要重视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客家土堡保护的目的,在于传之久远,既造福当今,更造福子孙后代。随着客家土堡文化遗产保护的实施,土堡所在地的环境、道路、绿化以及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将一并纳入保护范畴,其新的文化景观、文化旅游线路、文化空间等又将进入人们的眼光,引起人们的关注。因此,要挖掘土堡所在地潜在的文化内涵、社会价值和对当地经济、旅游发展的积极意义,使包括土堡在内的文化遗产融入人类现代生活,发挥更大作用。当前,对现有保存较好的土堡可纳入到附近的旅游风景区范围,共同开发利用。如沙县水美土堡群,处于沙县淘金山风景区与梅列瑞云风景区之间;三元区曹源土堡距三元区格氏栲森林保护区仅几公里;大田县建设镇的琵琶堡,及三明市区至永安市槐南乡的安贞堡沿途的潭城堡、龙会堡,永安市青水畲族乡的福临堡等,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贞堡都相距不远;大田县均溪镇许思坑村的芳联堡,与尤溪县的街面电站水库相距不远等;另外,还有永安市小陶镇的大陶洋土堡群、永安市洪田镇的忠洛村土堡群、大田县广平镇的土堡群等,都有着良好的开发利用前景。

5、大力提升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社会公共形象,合力打造具有三明特色的客家土堡品牌。文化遗产保护作为公共事业,应更加注意自身的公共形象,因为它的成果被广大民众分享,今后更惠及子孙后代。为此,政府各级部门都应各司其职,履行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相关责任。如宣传媒体部门,要加大对客家土堡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报道,增进公众对“土堡遗产”的认识和了解,不断提高民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良好氛围;文博部门,更要积极协助制定土堡保护规划,参与土堡的勘察、测绘和维修,指导申报文物保护等级;同时,全市的博物馆、纪念馆对未成年人实行免费参观,文化遗产保护单位则在“文化遗产日”等节日实行免费开放;文化、文联、社科等部门,要深入土堡调研采风,努力挖掘土堡历史渊源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将其置于建筑史的进程中和客家、闽西南的民系、经济、社会、文化的历史进程中加以考察,促进土堡保护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旅游部门要积极投入,针对保存较好的、离风景区较近的土堡,要有计划地增设旅游路线,将土堡纳入旅游项目中,达到保护与利用的完美结合。总之,不可再生的客家土堡,是历史时间的积淀,是传统文化的积淀,更是客家人的创造结晶,需要全社会关心、支持和保护,使其所蕴含的历史的、科学的、艺术的价值,融入当代人们的生活、融入现代的社区发展、融入当今的和谐社会。

注释:

① 康熙《宁化县志·建邑志》。

② 《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三章第七节。

 作者简介:

刘晓迎,三明市博物馆馆长,副研究馆员;三明市客家联谊会副秘书长,三明市客家文化与华侨研究会副会长,福建省海峡文化研究会理事,三明学院客家文化研究所特邀研究员。 

通迅地址:三明市梅列区列西街1号(邮编:365000),电话:0598-8213796,13850808719;传真:0598-8213796,E-mail:smsbwg@163.com

(责任编辑:三博)
相关阅读